當前位置:首頁>>正文

小城能量蓄勢待發——澳門各界聚焦大灣區建設中的「澳門機會」

發布時間: 2017-05-09 來源: 新華社

  澳門半島西灣湖畔,300多米的澳門旅遊塔與隔海相望的珠海國際會展中心,共享着同一片藍天,是行攝者們偏愛的畫面。站在跨海大橋友誼橋東望滄海,港珠澳大橋人工島的旅檢大樓已見真容。

  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中的新角色,不僅是一道「看得見」的風景,更折射出小城實現跨越式發展正在蓄積的新能量。

澳門夜景。(新華社 張金加 攝)

  在「融合」中延伸發展空間

  澳門基金會研究所副所長楊道匡博士的辦公室窗外,是一道讓他感到「有點遺憾」的風景——遠景是鬱鬱蒼蒼的世界文化遺産炮台山,而近景則是擁擠不堪、黑壓壓連成一片的老舊住宅樓。

  「澳門的許多世界文化遺産都淹沒在稠密的居民區之中,必須找到切實可行的辦法,騰挪出城市空間,在文化遺産周邊形成緩衝區,澳門的歷史韻味才能得到更好的展示。」他説。

  楊道匡所説的「切實可行的辦法」,在近年來開始變得清晰。2015年底,中央明確了澳門管理海域範圍,小城發展地理空間不足的問題獲得了解決的契機。此後僅一年多時間,以澳門作為重要元素之一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被提升為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此間輿論認為,區域內城市融合協調發展的戰略思路,將有助於澳門延伸産業鏈、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通過與周邊城市群的良好互動,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

  涵蓋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等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粵港澳大灣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活力的經濟帶。

  今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至此,粵、港、澳三地已形成共識多年的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層級的發展戰略。粵港澳區域的發展與整合正式邁入灣區經濟的新階段。

  「澳門是個小微經濟體,産業相對單一,城市發展空間有限;但另一方面,澳門具有『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是貿易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區,國家賦予澳門『一個中心、一個平台』的功能定位。如果澳門與9個城市及香港在灣區的建設中各有一個有特色的合作項目,對任何一方來説,都應該是很大的利好。」楊道匡説。

  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副理事長施妮娜表示,「近年來,我們幫助越來越多的澳門青年,獲得了去珠三角企業實習的機會。以前,大家到內地往往是走馬觀花看一下,但現在他們中的許多人會從職業規劃的角度選擇對口的實習機會,進而獲得留在臨近城市工作的機會。」

  施妮娜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提出,把澳門年輕人的就業空間從30平方公里擴展了幾百倍。

   1 2 下一頁  

01009003002000000000000001110000129597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