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正文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2022年08月30日 15:04:02 來源: 央視網
分享到:

  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強調:“要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不同文明交流互鑒。”

  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在眾多國際國內場合闡述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內涵和外延,持續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動力,不斷為世界形勢向好發展提振信心。

  全人類共同價值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石。

  【釋義】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語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廩:米倉。意思是老百姓糧食充足了才會懂得禮儀,吃穿不愁了才會知道榮辱。這句話《管子·牧民》原文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將“則”易為“而”,強調“倉廩實”“衣食足”是“知禮節”“知榮辱”的前提和基礎。

  據《史記·管晏列傳》記載,管仲出任齊相後,重視民心民意,對齊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正是在“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思想指導下,齊國貨物流通、財富積聚,人民生活富裕,禮儀得到弘揚,政令暢通無阻,很快走上了國富兵強的道路。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賞析】

  6月24日晚,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主持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並發表題為《構建高質量夥伴關係 共創全球發展新時代》的重要講話。

  在講話中,習主席開宗明義指出,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接着話鋒一轉,他又回憶起上世紀60年代末,自己在中國黃土高原一個小村莊當農民的切身體會。

  1969年1月,不到16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開始了他艱苦卻受益終身的7年知青歲月——住窯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與村民同吃同住,打壩、挑糞、修公路、建沼氣,並在這裏加入中國共産黨,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他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並且經常吃上肉。但是,這個心願在當時是很難實現的。

  1975年10月7日,習近平淚別梁家河。人走了,但他把心留在了這裏,梁家河鄉親們的稼穡之難和衣食之苦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印在他的腦海裏。習近平在一篇文章中回憶道:“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徬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着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裏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從此,為群眾做實事成了習近平始終不渝的信念,並伴隨着他的從政之路。2015年2月13日,農曆乙未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回到梁家河看望鄉親,並就老區脫貧致富進行實地調研。如今的梁家河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修起了柏油路,鄉親們住上了磚瓦房,用上了互聯網,老人們享有基本養老服務,村民們有醫療保險,孩子們可以接受良好教育,當然吃肉已經不成問題。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也是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更是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的重要貢獻。

  在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上的講話第二段,習近平主席引用中國古代哲人的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闡述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並用親身經歷暢談感想:“這些年,我走遍中國城鎮鄉村,也訪問過不少國家。我深深感受到,只有不斷發展,才能實現人民對生活安康、社會安寧的夢想。”

  環顧世界,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要解決好各種全球性挑戰,根本出路在於實現發展。面對重重挑戰和道道難關,我們必須攥緊發展這把鑰匙。唯有發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唯有發展,才能消除衝突的根源。唯有發展,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嚮往。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講話所指出的:“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我們要認清世界發展大勢,堅定信心,起而行之,擰成一股繩,鉚足一股勁,推動全球發展,共創普惠平衡、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發展格局。”

  在講話的最後,習近平主席豪情滿懷地向世界發出號召:“讓我們堅定信心,朝着構建高質量夥伴關係的正確方向攜手奮進,共創繁榮發展新時代!”

01009003002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680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