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正文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發布時間: 2022-08-28 來源: 央視網

  過去一百年,中國共産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我們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正昂首闊步行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經據典、援古證今,賦予典故鮮活的時代內涵,深刻闡釋中國共産黨初心如磐、歷久彌堅的精神密碼。

  【釋義】

  曾鞏,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不僅在文學上成就卓著,在史學方面也頗有建樹。

  《〈南齊書〉目錄序》是曾鞏為「二十四史」之一的《南齊書》所寫的一篇序文,體現了曾鞏的史學研究價值取向。文章圍繞着「良史(優秀的史官)」二字展開。曾鞏認為,「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難顯之情」。曾鞏在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史才三長(才、學、識)」基礎上,將「良史」的標準引申為四點:明、道、智、文。其中,文、明、智相當於才、學、識,而「道」則是曾鞏的發展,並被擺在核心位置。曾鞏指出,「蓋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曾鞏認為,史書要闡明治國安邦的法則和規律,因此史家必須是兼具明、道、智、文的「天下之材」。他提出史家要發揮史學經世致用的作用,修史要總結前朝興亡的經驗教訓,為後世提供「法戒」。

  【解讀】

  為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推動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2022年5月27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古語「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強調要尊崇歷史、研究歷史,確立歷史思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世界的今天是從世界的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

  重視發揮史學的經世致用功能,是中國史學深厚的優良傳統。總書記指出:「要把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同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等重大問題研究緊密結合起來,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祝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時強調,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並希望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趨勢,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我國史學應發揮好自己獨特的社會功能,把對中華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應有貢獻。

01009003002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68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