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正文

懷舊人力三輪車 見證澳門時代變遷

發布時間: 2017-04-03 來源: 中新網

  澳門交通事務局4月2日發出新聞稿稱,早前為本年度私人經營的三輪車進行檢驗,受檢的52輛三輪車全部合格。

  人力三輪車是極富澳門懷舊特色的旅遊交通工具,交通事務局每年均會為三輪車進行年度檢驗,以保障三輪車在道路上行駛安全。

  在現代交通發達的今天,三輪車何以繼存?車夫們又是過着怎樣的生活?一個清風徐來的晚上,記者來到三輪車比較集中的葡京酒店門前,探尋其中的奧秘。

  夜幕下的葡京酒店霓虹閃爍,更顯金碧輝煌,舊式的人力三輪車和現代的葡京構成了一幅時尚和古典相融合的獨特畫卷。見到記者走近,三輪車夫主動上前「拉生意」,一番討價還價後,以每小時200元澳門幣成交,游覽路線包括議事亭前地和媽閣廟、觀音堂等景點。

  車夫姓鄭,今年67歲,身材魁梧、皮膚黝黑,也許是由於常年從事體力勞動的關係,鄭師傅顯得精神飽滿,完全不像年過花甲之人。

  鄭師傅對澳門各個旅遊景點、風土人情瞭如指掌,一路上為記者詳細解説,時不時還插進了澳門典故、趣聞逸事,儼然一位資深導游。坐在三輪車內,欣賞着宜人的風景,聽着動人的故事,微風陣陣,甚為愜意。

  記者問起生意如何,鄭師傅感慨人力三輪車早已輝煌不再。説到「愛車」,鄭師傅打開了話匣子,聊起了他的「三輪車人生」。

  三輪車曾雄霸澳門運輸業

  在上個世紀四十至五十年代,當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黃包車」和自行車,前者對車夫身體損害較大而後者的載客量小,相繼退出歷史舞台。三輪車便應運而生,因其收費便宜、載客量較大等優勢,很快便雄霸澳門運輸業。

  鄭師傅説,自己就是在三輪車最興盛的時候入行的,當時澳門找工作比較困難,適逢三輪車業興起,在當時來説,踏三輪車的收入比一般工作要高,因而吸引了不少待業青年入行。「當時三輪車夫是很風光的職業呢,不算小費,每個月也有一千多元入袋」。

  隨着從業者隊伍的日益壯大,早期加入工會的車工就有千餘人。為了維護及爭取三輪車工的權益,1951年,三輪車工會正式成立。

  鄭師傅向記者透露,人力車車夫的工作看似簡單,但也要經過專業培訓才能上崗。培訓過程中,培訓機構會向師傅們介紹各個景點的歷史文化,教導他們如何讓游客熟悉典故,了解澳門。並且還會教一點簡單的英語會話,以適應接待外賓的需要。

  車夫口中的風水

  在與鄭師傅聊天的過程中,他不經意地多次提到澳門的風水,跟我講有關風水的學問。

  鄭師傅説,昔日澳門的地形是由三塊土地連接,從高空俯視,就像一朵蓮花放在水中,也像一隻小螃蟹,因此,在風水學上,澳門又叫「蓮花地」或「蟹地」。而蓮花又是佛教的聖花,有慈祥的氣色。歷史上的澳門少有戰火,雖偶有小戰卻不會有很大的兇災,更有不少歷史名人來澳門而求得庇護。

  又比如海邊的那尊觀音像,各地的觀音像一般都面朝大海,而澳門的這尊觀音像是面朝陸地的。這是因為澳門人希望觀音菩薩面朝自己,好保祐子孫萬代幸福平安。」鄭師傅説。

  今日城市的經典點綴

  隨着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私家車、的士、巴士隨處可見,人力三輪車業受到很大衝擊,逐漸衰落。

  鄭師傅説:「目前,三輪車只是作為旅遊特色交通工具,每天一般只有三幾個客人,幾天沒有生意也是平常事。」

  「或許若干年後,我們只能在博物館一睹它的風采。」鄭師傅語氣帶着些許悽怨。

  儘管如此,三輪車這個特色行業還是幸運地被政府保存下來。坐在車上,以休閒的速度邊欣賞着澳門的風景,邊和車夫拉拉家常,聽他們細説不同地方的典故,可謂是相當有趣的一次體驗。

  三輪車和車夫們一起見證了澳門的歷史和繁榮發展,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它們猶如歷盡滄桑的老人,向世人講述着澳門的昨天,鼓舞着今天,期盼着明天。(中新網 龍土有)

01009003002000000000000001110000129524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