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正文

深刻理解中共十九大精神精髓要義 推進澳門“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三)

2017年12月03日 20:03:58 來源: 澳門日報
分享到:

深刻理解中共十九大精神精髓要義 推進澳門“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 (三)

中共十九大代表 十九屆中央委員

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主任

鄭曉松

  三、正確理解和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論斷與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新判斷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準確標定了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自鄧小平先生一九八二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來,這次會議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一個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政治判斷。這一論斷,清晰地指出了黨和國家事業所處的時代坐標,為明確下一階段歷史任務、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

  我理解,新時代之“新”,主要體現在:

  一是黨和國家事業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轉變,這是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毛澤東主席帶領中國人民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走上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一九七八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極大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和社會活力,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産力,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二〇一二年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開創了新的局面。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如,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産總值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

  有這樣一組數據,能夠客觀地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變化。一九四九年新中國剛剛建立時,我國的GDP是123億多美元,人均只有23美元;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前,GDP總量是2,446億美元,人均256美元;到了二〇一六年底,GDP總量接近12萬億美元,人均超過8,800美元,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令世人驚嘆。再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再比如,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創辦亞投行,設立絲路基金,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增強,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等等。可以説,中國正在進入由富變強、由發展中大國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轉變,這是新時代之新的一個標誌。

  主要矛盾深刻變化

  二是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原來的提法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意味着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這是新時代之新的另一個體現。

  三是新時代之新還體現在,我國經濟發展由過去高速增長向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轉變,這是經濟發展新的轉變;我國對外開放從參與經濟全球化向參與全球治理轉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向現代化轉變,黨的執政方式和基本方略有重大創新,等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論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對中華民族來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來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中國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站在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最前沿,也為世界社會主義事業作出我們的貢獻。對世界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我們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前面提到,十九大報告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論斷,是一個具有全局性意義的重大政治判斷。一九八一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判斷是,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此後一直延續下來已有卅六年。

  如何證明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呢?可以從供給和需求兩個層面來理解:

  一方面,從供給側來看。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生産力,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快車道,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生産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生産能力極大增強,不僅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而且220多種工農業産品産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他很多産品産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可以説,“落後的社會生産”已不符合實際。再從收入也可以看出來,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一九七九年的343元增長到二〇一六年的33,61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一九七八年的134元增長到二〇一六年的12,363元。改革開放之前供給嚴重不足,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買糧食還是憑票。現在已經完全不是這樣了。人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對物質文化的需要尤其是物質需要,已經基本得到滿足。

  另一方面,從需求側來看。隨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大家的需要日趨多樣化、多方面、多層次,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二十年前,我們的消費需求還只是滿足大多數人的基本需求,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不多。現在,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現了很多個性化消費需求。比如,改革開放前,人們穿的衣服不是藍就是綠,生怕和別人不一樣。現在的年輕人穿衣服,就怕和別人一樣,用他們的話講,最怕“撞衫”,他們需要的是個性化消費。中國供給體系産能很大,但多數在中低端,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國有220多種工業産品産量居世界第一,但是知名品牌少,競爭力還不夠強。中國去年出國旅遊達1.2億多人次,在外購物高達1.3萬億元。所以,面對産業結構、需求結構、人口結構、資源環境等方面變化,我們要從供給側結構方面進行改革,在供給方面提供更多高質量、多樣化的産品,來滿足老百姓的消費需求,實現經濟轉型、提質增效,提高中國綜合競爭力。

  同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現在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是甚麼?是食品安不安全、霧霾能不能少一點、河湖能不能清一點、養老服務順不順心、社會治安好不好、孩子能不能上更好的學校、能不能享受更好的醫療條件等等。

  面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國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就顯得比較突出,比如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等諸多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這些短板和不足,也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反映了我國發展的階段性新要求。今後,我們的任務就是要貫徹十九大精神,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着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