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澳門兒女攜筆從戎 抗戰親歷者李成俊追憶血色青春

2015年08月20日 11:33:37 來源: 新華網
分享到:

  新華社2005年採訪以筆為槍的“澳門老兵”李成俊,全文如下:

  按中國算虛歲的習慣,坐在我面前的澳門日報集團董事長李成俊先生今年恰好80歲。61年前,剛剛高中畢業的他率領10多個同學離開澳門前往廣東五桂山區,滿懷救國之志加入中山人民抗日義勇大隊。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老人向新華社記者講述了抗 戰時期澳門兒女的血色青春和愛國激情。

  書生救國筆做槍

  “我們這一代人的青少年時代,正值苦難的祖國烽火連天的歲月。高中畢業的那一年,日本侵略軍發動了太平洋戰爭,香港淪陷,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全部陷入日軍的鐵蹄之下。看到祖國的大半河山落入敵手,我當時非常悲憤。”

  對參加遊擊隊的前前後後,李成俊至今記憶猶新。那時,久無音信的初中好友突然捎封信來,告知已在中山敵後五桂山區從事抗日武裝鬥爭。這封信有如暗夜中的一道曙光,令李成俊下定決心投奔抗日隊伍,將火熱的青春獻給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

  1944年7月初,李成俊率領澳門多所學校的10幾個同學進入中山三鄉,適逢敵偽對五桂山根據地進行遠道奔襲,一班學生娃在戰火硝煙中停停走走,最後終於找到了抗日隊伍。這些來自澳門的愛國青年,受到遊擊隊的熱烈歡迎,一行人首先被安排到“青訓班”,一邊學習一邊深入敵佔區進行抗日宣傳活動。他們教群眾唱抗日歌曲,演《重逢》、《烙痕》等抗戰短劇及自己臨時創作的活報劇。演出後,他們散發部隊的油印報刊、傳單,張貼抗日標語,或在墻上書寫抗日口號,抗日救亡情緒空前高漲。

  1945年7月,李成俊被調到抗日隊伍東江縱隊路西督導處的機關報《新大眾報》擔任采編工作,繼續以筆為槍,進行抗日宣傳,直至抗戰勝利。

  血沃中原肥勁草

  耄耋之年的李成俊做事勤懇、成就斐然。他説,是那些在抗戰中犧牲的戰友讓他懂得了人生的責任和生命的價值。

  在艱苦的戰爭歲月,最令人快樂的,莫過於歡慶勝利的時刻,而最令人悲傷的,也往往是同一場合,因為每場戰鬥,都會有戰友獻出生命。“慶功宴上,每一席都會多一副空的碗筷,那是生還者對犧牲戰友無言的懷念。”而最令他痛苦的是,一些與他一起離開澳門回鄉抗日的同學,也陸續在花樣年華為國捐軀,成為他心中永遠的懷念。

  一班同學中最早犧牲的是澳門城市貧民出身的胡兆基,他於1944年10月隨部隊挺進粵中,戰死於高鶴之役。1945年春節後,在部隊擔任文化教員的陳君芝參與部隊出擊,又不幸中彈犧牲,在李成俊心中留下了永遠年輕的燦爛笑臉。他初中同班同學鄭成之、高中同桌賴冠威,也都因寧死不屈而先後殉國。

  只參與了抗戰後期工作的李成俊對記者説,其實,澳門兒女自抗戰爆發便開始積極投身救亡運動,從1938年10月至1940年上半年,文化界的聯盟——澳門四屆救災會共派出了11隊回鄉服務團,到廣東開展戰地服務,甚至親上火線與敵人交鋒。這些青年男女有的就一去再沒能回來。

  在澳門出生長大的抗日英雄馮劍青就是最早的團員之一,抗戰初期,他投身抗日遊擊隊,轉戰在珠江三角洲的平原和河網之間,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由他作詞的抗日歌曲《西海頌》,讓李成俊至今難忘:“聽吧,西海在怒吼:團結、抗戰。抗戰、團結!”1945年春,馮劍青在抗戰即將勝利時,不幸英勇犧牲。

  採訪結束時,李成俊深有感觸地説:我們現在重提這些事,不僅是為了紀念那些在抗戰中為國捐軀的人,也是要提醒發動戰爭的國家,一定要正視歷史,不要讓歷史悲劇重演。(記者 王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