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正文

澳門:偉大構想締造的傳奇故事

2014年12月19日 09:22:03 來源: 新華網
分享到:

  新華網北京12月18日電(新華社記者章利新 何自力 陳鍵興)15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一瞬,但對於回歸後的澳門,卻是書寫滄海變桑田的濃重一筆。

  回歸以來,澳門本地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6%,財政收入增長超過9倍,失業率逐年下降至1.7%,居民人均月薪提漲超過1萬澳門元……如今,這座南方小城正在成長為名副其實的“蓮花寶地”。

  “根本就在於‘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確性、科學性和強大生命力。”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説,回歸以來,得益於中央政府和內地的支持、基本法的保障、廣大市民的團結耕耘,“一國兩制”的實踐不斷向前推進。

  “澳門的跨越式發展離不開‘一國兩制’”

  回歸那年,黃潔貞還在念高三,如今她已是澳門特區立法會的議員。

  從護理人員“跨界”成為民意代表,這個年輕的澳門女性吐露心聲:“回歸後,我獲得了與特區一起成長的機會,當選議員更給予我代表民意參政議政的新發展空間。努力回報社會,回報特區的培養,是我未來工作的信念。”

  1999年12月20日零時,五星紅旗在澳門升起,象徵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回歸那天起,澳門同胞就既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主人,也是國家的主人。”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副主任冷鐵勳説,澳門特區嚴格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充分保障澳門居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開創了“澳人治澳”新局面。

  “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開啟了澳門15年的持續繁榮,造福於民。

  2013年澳門本地生産總值達到4134.7億澳門元,回歸以來年均增長16.2%;人均GDP增至8.7萬美元,增長4.8倍。據世界銀行經濟體排名,澳門位列亞洲第二、世界第四。

  澳門財政收入2013年達到1759.5億澳門元,回歸以來年均增長18.2%;失業率大幅下降,由回歸初的6.3%下降至1.7%,連續7年低於4%。

  澳門是典型的微型經濟體,但“小舞台上演大劇碼”,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冷鐵勳説:“回歸15年,無疑是澳門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這一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

  回歸以來,澳門居民切實共享特區發展成果,民生福利水平大幅提升。

  據統計,澳門特區社會保障支出在1999年至2013年間增長超過13倍。社會救濟和福利體系日益健全,其中僅現金福利政策就包括現金分享、社會保障津貼、醫療券、住房電費補貼、豁免房屋稅等。

  澳門的教育體系持續完善,自2007-2008學年開始實行從幼兒園到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澳門的醫療保障體系也明顯改善,居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能夠在3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實現如此驚人的跨越式發展,離不開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崔世安説,澳門的發展成就是“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結果,是正確處理“一國”和“兩制”關係、積極將自身發展納入國家整體戰略規劃的結果。

  “澳門是國家的一份子”

  每天早晨,拱北口岸閘門一打開,巨大的人潮便在這條連接澳門和內地的“蓮花古徑”上川流不息;

  不遠處的海面上,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建設工地熱火朝天。這座預計2016年建成的跨海大橋將使澳門與香港、珠海的公路交通縮短至半個小時;

  在橫琴開發區,一個佔地5平方公里的粵澳合作産業園,孕育着各項新興産業;在橫琴,澳門大學實現了有校園的大學夢……

  國外輿論普遍看好澳門的未來發展。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得益於高鐵和其他交通方式,未來會有更多中國內地游客到澳門旅遊,澳門經濟將繼續強勁增長。

  回歸以來,澳門和內地關係日益密切,背靠祖國成為其巨大優勢;澳門同胞深切感受到國家無微不至的關懷。

  從保障糧油、蔬菜、禽肉及飲用水等民生物資供給,到幫助特區抗擊非典疫情、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從《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及其補充協議的實施,到“十二五”規劃將港澳發展單獨成章……

  “國家好,澳門就好”,這句話已成為澳門社會的流行語。崔世安對此有更具體的解説:“澳門是國家的一份子,要努力將澳門與國家連在一起,才能真正發展好。”

  “合作最為緊密、範圍最廣、力度最大的,莫過於粵澳合作。深化粵澳合作已成為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支撐。”中央政府駐澳門特區聯絡辦公室主任李剛表示。

  地域狹小是制約澳門發展的“老大難”問題。2009年,國務院批復同意澳門特區政府填海造地361.65公頃,以建設新城區。

  同年,國務院批復實施《橫琴總體發展規劃》,提出把與澳門一水之隔的橫琴建設成為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範區。

  展望未來,澳門經濟學會理事長柳智毅認為,粵澳經濟合作將越來越暢通,有利於兩地攜手建設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

  “回歸以來,中央十分重視在制度層面推進澳門發展,通過規劃明確澳門在國家總體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幫助澳門擺脫結構性難題,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李剛説。

  長期以來,澳門博彩業“一業獨大”,産業單一。對此,中央提出前瞻性方針: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有了明確的定位和國家的支持,澳門特區政府制定出中長期計劃和落實措施,《城市規劃法》《文化遺産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獲得通過。

  如今,已成為“世界遺産”的澳門城區正呈現新的文化面貌。西方媒體評論指出:“人們來到今天的澳門,已不再只是玩一把撲克牌就走。”

  “澳門實現了人心的回歸”

  在中葡職業技術學校,一幅長10米、寬1.5米的巨幅藝術品連日來引人注目。這幅名為“喜迎回歸十五載,築夢飛翔建未來”的“大照片”,由1999名生於1999年的學生的笑臉組成。

  “這將是我人生中最難忘的照片。”蔡高中學的黎玉嫦是眾多“笑臉”中的一員。她説,用笑容去表達慶祝回歸的喜悅最為貼切。

  作為“回歸寶寶”,中學生李鈺鏈即將迎來15歲生日。酷愛歷史和旅遊的她,有個小小的生日願望:希望今年可以去北京旅遊,參觀故宮、長城、鳥巢等。她還想體驗一次升旗儀式。

  “長大後,我希望成為教授中國歷史的老師,將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傳承下去。”李鈺鏈説。

  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持續多年的民調顯示,“一國兩制”和“愛國愛澳”始終穩居澳門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前三位;超過八成受訪者為自己是中國公民而自豪。

  冷鐵勳指出:“這説明,澳門不僅實現了法理上的回歸,更實現了人心的回歸。”

  回顧歷史,長期孤懸海外的澳門從未因殖民統治而割斷與祖國的聯繫。在中國追求獨立富強的征途中,澳門從未缺席。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澳門進步華人與社團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慷慨籌款捐輸,組織宣傳活動;廣州、香港陷落後,澳門張開雙臂接納25萬難民,開辦了140多所學校為祖國培養人才;一批澳門熱血青年奔赴抗日戰場……

  澳門特區全國人大代表李沛霖回憶説,澳門同胞愛國愛澳的傳統如此堅實,與前輩們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

  回歸15年來,澳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進步,融化在澳門同胞血液中的愛國愛澳傳統,凝聚昇華為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暨南大學是招收澳門學生較多的高等學府。回歸以來,學校經常組織澳生踏訪革命聖地、重走絲綢之路、探訪晉商文化……

  “祖國橫跨萬里疆土,東南西北各有風情……那是一片世代相傳、被無數前人下筆歌頌的大好河山。”文學院的澳生黎笑怡在游記中寫道。

  當災害降臨祖國,澳門同胞都感同身受,慷慨捐助。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澳門特區政府第一時間向災區提供救災物資,並迅速派出醫療隊伍深入災區,總計援助涉及金額55億澳門元。

  澳門紅十字會中央委員會主席黃如楷回憶説,那是澳門紅會成立以來接收捐贈款物數額最多、規模最大、捐贈人數最多的一次。

  如果將澳門比作一枝蓮花,那麼流淌在莖葉之間代代相承的基因,就是“愛國愛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