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陳永棋主席 尊敬的香港友好協進會各位會員 各國駐港領事館的朋友們 女士們、先生們:
很高興再次應邀參加香港友好協進會新春團拜午餐會並有機會發表演講。首先請允許我對各位表達牛年新春的誠摯問候和良好祝福!
去年這個時候,我應陳主席邀請曾在這裏向大家介紹中共十七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當時,中國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經濟偏熱和物價上漲過快,通貨膨脹壓力加大。而今天,國際風雲突變,我們聽到最多的是金融危機、經濟衰退、出口下降、失業增加。這一年,我們經歷了撼動大半個中國、奪去數萬同胞生命的汶川特大地震,也見證了讓全世界炎黃子孫倍感光榮與自豪、被稱作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目睹了中國運動員在地球之巔點燃奧運聖火,中國航天員在太空展示鮮艷的五星紅旗。香港同胞與全國人民一起流淚,一起祈禱,一起歡呼,一起奮鬥。還是在這一年,當四川災區余震甫息,北京奧運聖火余溫尚存的時候,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驟然而至,短短幾個月蒸發了全世界數十萬億計的財富,奪走了全世界數千萬計的工作崗位,世界經濟直接從「夏天」進入「嚴冬」,其來勢之猛、演變之快、波及之廣、影響之大,超出了人們的記憶和預料。此時,人們最關心的是,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進程會不會中斷?改革開放的方針能不能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會不會動搖?今天,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討這些問題。
我首先要講的問題是,對這場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和挑戰要有足夠的估計。
這場金融危機的直接導火線源於美國的次貸問題,根本原因在於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系的兩個嚴重失衡,一個是低儲蓄與高消費、高借貸的失衡,一個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失衡。這種失衡被某些缺乏監管的金融機構受利益驅使推波助瀾,以高杠桿操作積聚起巨大能量,在次貸危機引發下,對全球經濟形成強烈的破壞力。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全球金融機構由於美國房貸壞賬造成的損失可能高達2萬億美元,而且這一數字還會上升。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統計,2008年全球股市總市值蒸發了近一半,超過29萬億美元,相當於2007年全球經濟總量的一半。據有關權威機構估計,2008年全球外來直接投資額下降幅度超過五分之一,全球貿易額增幅由2007年的8.5%降至4%,第四季度更出現負增長,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從2007年的5.2%下降到3.4%,預計今年可能降至0.5%,是二戰以來最低增速。國際勞工組織預測,如形勢繼續惡化,今年年底前全世界可能失去5100萬個工作機會,使全球失業率升至7.1%。大家可能注意到,剛剛揭曉的第52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獲得最高獎的是美國《時代》雜誌攝影師拍攝的這樣一幅黑白照片:一名美國警察正在一間凌亂不堪的空房子裡搜查,房子的主人因交不起按揭而被趕走了。賽事評委會主席對此的詮釋是:當前的戰爭已經不僅僅發生在傳統的戰場上,由於金融危機,戰爭已經深入到他們的房子裡。
作為與國際經濟聯繫日益密切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在這場危機中不可能獨善其身。由於國際市場購買力急劇下降,外需萎縮,出口形勢嚴峻,使一些企業生産經營陷入困境,經濟增長放緩,就業壓力明顯增大。國際金融市場動蕩,資産價格下跌,使我國外匯儲備面臨保值增值的壓力,並對金融體系的安全運行構成潛在影響。
在嚴峻困難和挑戰面前,我想到溫家寶總理經常引用的一句話:一個民族的巨大災難,將以它的歷史進步為補償。經歷1998年的特大洪災,中國按照百年一遇的標準加固了大江大河的幹堤並進行綜合治理,我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提高;經歷2003年突如其來的SARS疫情,中國城鄉的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得到進一步改善,重大疫情應急防範機制得到建立和完善;經歷去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近20年來,中國經濟也曾面臨兩次大的衝擊,但每一次都成為我國深化改革、加速發展的重要動力,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邁上新台階的重大機遇。
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政治格局發生急劇變化,對我國經濟社會造成重大衝擊,很多人懷疑中國「紅旗到底能打多久」。以1992年鄧小平先生南巡談話為標誌,我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目標,由此釋放出的制度創新的巨大能量,推動我國經濟總量連續上了幾個大的標誌性的台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再一次是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危機,使我國經濟面臨較嚴重的困難和挑戰。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在1998至2000年共發行了3600億元國債資金用於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推動住房制度改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舉措,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有效釋放了經濟增長潛力。不僅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而且迎來了最近10年的快速增長。10年中,中國的鐵路經歷了6次大提速,高速公路里程達到6萬公里,移動通訊和廣播電視網絡覆蓋全國城鄉,中國男女老少平均兩人擁有一部手機。西部地區大規模退耕還林,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等一大批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特大工程相繼建成或啟動,中國的發展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這10年,我國的GDP增加了兩倍多。如果從建國時算起,到2001年我國GDP達到10萬億元,用了50多年;從2002年到2006年達到20萬億元,5年增加10萬億元;從2007年到2008年達到30萬億元,只用兩年時間就增加了10萬億元。
歷史是一面鏡子。回顧這段歷史,我們沒有理由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喪失信心。這就是我接着要講的第二個問題: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前景要有充分的信心。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政府清醒認識到這場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及時研判,果斷決策,積極應對,兩次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作出重大調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中央要求,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圍繞「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迅速出台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10項措施,推出總額達4萬億元的兩年投資計劃,陸續制定和實施了降息、減稅、擴大消費、穩定外貿、增加就業、扶持中小企業、實施重點産業振興規劃等一系列促經濟、保民生的政策措施,收到明顯成效。從近期一些重要的經濟數據看,工業生産下滑之勢得到初步遏制,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動力正在逐步顯現。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政府的舉措是切實有力的,特別是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通過對民間資本的拉動作用和放大效應,直接作用於振興經濟和改善民生,較之一些西方國家不得不以巨額資本首先對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採取大規模救助行動,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更直接、更有效。
儘管國際金融危機仍未見底,我們要做好應對更困難、更複雜局面的準備,但我們對中國的經濟前景應抱有充分的信心。銀行有信心才貸款,企業有信心才投資,個人有信心才消費,社會有信心才和諧。在嚴重困難面前,信心比金子還寶貴。
我們所講的信心不是一種盲目的樂觀情緒,而是建立在對中國國情和民情的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之上。
首先,信心來自改革開放30年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去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過60年的艱苦奮鬥,特別是最近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綜合國力已今非昔比。儘管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財富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我國經濟也有自己的特點:一個是高儲蓄,一個是低負債。截至去年底,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達到47.8萬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達到22.2萬億元,而同期居民的消費性貸款只有3.7萬億元。與某些發達國家低儲蓄、高負債的情況相比,中國家庭的資産負債表要健康得多。國家債務也是如此。截至去年末,我國國債餘額佔GDP總額的比重在20%左右,而同期一些發達經濟體這一比例達到70%以上,個別發達國家超過150%。去年底,我國有1.9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財政收入達到6.13萬億元,連續兩年每年新增財政收入超過1萬億元。而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時的1998年,我國全年財政收入只有9876億元。特別要提及的是,由於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我國糧食連續5年豐收,去年總産量達到1萬億斤以上,這在近40年來是第一次。民以食為天,手裏有糧,心中不慌。這是我們防止經濟衰退、保持社會穩定最重要的基礎。
第二,信心來自經過全方位改革後形成的更為穩健的體制條件。經過30年的改革,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發揮,國家宏觀調控不斷完善。10年前,我國開始了銀行體制改革,包括剝離不良資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股份制改革。目前,我國整個銀行業資本充足率處在歷史的高點,不良資産率處在歷史的低點,大部分銀行既有國家控股的穩健性,又有市場機制的靈活性。中國國有企業的改革也取得重大進展,多种經濟成份協調發展。這些,大大提高了抵禦風險的能力。
第三,信心來自潛力巨大的中國國內市場。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有13億人口的巨大內需市場。從基本國情看,中國的城市與農村、東部與西部存在很大差距,迴旋餘地大;從發展階段看,中國正處在加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國內需求大。儘管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GDP只有2萬多元,剛剛解決溫飽,正在實現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歷史性跨越。在這一進程中,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蘊藏着巨大的發展潛力。
第四,信心來自中華民族勇敢、堅毅的民族精神。五千年歷史文明和經歷的種種磨難,鑄就了中華民族牛一樣堅韌的品格。在巨大困難面前,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屈不撓、愈挫愈奮的民族精神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得到充分顯現。在戰勝自然災害的鬥爭中是如此,在應對經濟危機的鬥爭中也是如此。
中國古代先賢有一句名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禍與福,危與機,互相依存,在一定條件下又互相轉化。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衝擊是巨大的,同時,我們也面臨難得的機遇。譬如:這場危機導致外部需求大量減少,它同時形成一種倒逼機制,為我們擴大內需、調整結構提供了機遇;這場危機使保持經濟增長的壓力加大,客觀上為我們突破一些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的束縛增加了新的動力,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機遇;這場危機給世界經濟造成巨大傷害,促使人們進行深入反思,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呼聲日益強烈,為我們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並尋求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和穩健的國際金融新秩序提供了機遇。誠然,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可能扮演「英雄救美」的「白武士」,但中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貿易國之一,中國在與世界各國共同應對危機的過程中,將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更好地反映發展中國家的要求,更好地履行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的義務。困難與希望同在,機遇與挑戰並存。只要我們堅定信心,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共克時艱,儘管「山重水復疑無路」,但一定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到今天演講開始時提出的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趨勢不會逆轉,中國改革開放的方針不會改變,中國堅持科學發展的信念不會動搖!
女士們、先生們:
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中央政府高度關注香港的經濟金融和民生情況,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配合香港應對金融危機、維護經濟金融穩定的措施,受到香港各界的普遍歡迎。特區政府按照「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的思路,採取了許多積極舉措。我相信,香港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有偉大祖國做堅強後盾,有長期積累的物質基礎和較為穩健的金融體系,有應對危機的豐富經驗和臨機應變、逆境自強的香港精神,一定能夠戰勝當前的困難和挑戰,保持東方之珠的魅力和光彩。
同時,我也要告訴大家,國家的機遇也是香港的機遇。在國家應對挑戰、抓住機遇爭取更大發展的進程中,香港將繼續發揮獨特的優勢和積極的作用,並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在座的很多朋友都是抓住國家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發展起來的,對此有很深的體會。面對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轉型和調整,香港不會錯失機遇,香港工商界、專業界有識之士也不會錯失機遇。
胡錦濤主席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提出 「三不」,即「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習近平副主席不久前在視察澳門特區時,提出 「三有」,即「有困難,有辦法,有希望」。我認為,這「三不」和「三有」,對香港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只要我們堅持「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不動搖,團結一致應對挑戰不懈怠,堅決維護香港繁榮穩定不折騰,雖然前進道路上面臨種種困難和風險,但依靠香港同胞的智慧,辦法總比困難多,香港的明天大有希望!
不久前我在網絡上看到一首小詩,表達了面對危機的一種樂觀態度:即使失去了幾盞燈火,我還擁有滿天星光。在這裏,我還要説,就算今晚一片浮雲遮住了星光,誰能説明天早晨不會是漫天朝霞呢!
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