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新論斷系列評論之四

來源: 光明日報          發布時間: 2021-09-08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為我們理解和剖析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一個「文明新形態」的嶄新視角。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場文明延續、迭代與創新的巨變,它不僅集中刻畫了中華五千年文明賡續的特殊規律,更在多個維度上探尋着人類文明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後起國家文明復興的普遍規律,以及不同文明在同一時空環境下交融互鑒的普遍格局。

  首先,中國式現代化植根於文明的傳承與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開闢,來源於歷史、現實、未來三個維度的同頻共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是中國式現代化根深葉茂的思想根基。從目標上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同、小康等理念蘊含着祖先對良治善政的樸素期待,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宏闊發展藍圖。從方式上看,中國式現代化延續了中華民族的集體主義傳統,體現在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從社會共識上看,在中國式現代化特別是經濟現代化的過程中,中華民族義利並重、推己及人的道德觀念充當了社會轉型的穩定器,為資源重組和利益協調提供了必要的社會輿論支撐。

  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時代潮流,是中國式現代化植根的現實背景。中國式現代化的起步和躍升,仍處於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文明秩序之中,中國在全球價值循環中的長期劣勢即是「中心—邊緣」文明格局觀在經濟領域的延續。然而,這種秩序的維護也給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帶來了高昂成本,産業的向外轉移造成了其內部産業格局的「空心化」和貧富差距的懸殊,引發了嚴重的社會矛盾,為新的文明秩序形成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未來的發展趨向和模式必將影響更大範圍的經濟局勢,這要求中國必須承擔起相應的國際責任,以自身的現代化推動全球化向互利共生的方向發展。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式現代化所預示的發展前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最初是通過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和蘇聯式社會主義展開的,但在充分認識中國國情、深刻總結實踐教訓後,中國共産黨人最終選擇了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開拓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並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未來文明演替的良性軌道。在縱向維度上,中國式現代化反映了文明變遷的動態性,它以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為突破口,將自上而下的制度設計和自下而上的實踐探索相結合;在橫向維度上,中國式現代化反映了文明變遷的包容性,它以開放的姿態「學習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形成了市場配置與宏觀調控相結合、公有制經濟與非公經濟相促進、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相協調、增量改革與存量調整相統一的複合形態,在兼收並蓄中實現了自身的相對穩定。

  其次,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文明的價值與意涵。「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全方位轉型的典型路徑和模式,其基本特徵體現了文明的五大價值追求。

  其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體現了文明的整體性價值。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基本國情,也一度成為現代化起步的嚴峻壓力。但中國式現代化將龐大的人口體量視為一個密切合作的整體,堅持將有限的資源配置在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突破了後起文明的臨界最小努力,也規避了資本主義文明一盤散沙、相互掣肘的局面,實現了「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的歷史性成就。

  其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體現了文明的普惠性價值。「中國共産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代表的總體戰略及區域性扶貧戰略持續推進,至2020年年底,最終實現近1億人口脫貧、832個貧困縣摘帽的重大勝利,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中國式現代化以實際成效證明了文明向更高層次的發展與普惠之間並非矛盾的,而是兼容和相互促進的。

  其三,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體現了文明的協調性價值。隨着全面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我國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註定要求更高質量、更深層次的精神文明與之配套。具體到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而言,就要「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以新思想、新方法、新理念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實踐,形成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互協調、彼此促進的良性循環。

  其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體現了文明的持續性價值。在現代化浪潮中,因資源枯竭、生態崩潰引發的災害、戰爭、移民不勝枚舉。中國式現代化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正是力圖跳出「污染—治理」的循環怪圈,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現代化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構建自然與社會福利雙贏的文明新形態。

  其五,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體現了文明的包容性價值。中國式現代化從一開始就選擇了包容性的發展路線,通過擴大開放、利用自身勞動力稟賦、引進外資等形式放鬆資源約束,將自身內嵌於全球分工體系和價值循環之中。隨着本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進一步致力於構建包容性的發展規則和秩序,打破發達國家對全球既有利益格局的壟斷和固化,使國際規則從牟取特定國家或集團私利的俱樂部産品轉化為公共産品,在長期的和平博弈中增強經濟發展的包容性和普惠性。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從多個層面開創了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裏,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將助力本國經濟的行穩致遠和人民的福利改善,還將為創新全球治理體系、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新的歷史貢獻。

  (作者:董志勇,係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36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