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開局 粵港灣區科技合作漸入快車道

來源: 中新社          發布時間: 2021-08-23

  在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廣州南沙,慶盛高鐵站附近的工地正如火如荼地建設,這裏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下稱“港科大(廣州)”)項目所在地。港科大(廣州)項目從2020年11月打下第一根樁到2022年3月底交付,項目總工期只有17個月,平均每月完成投資3.5億元人民幣。

  粵港兩地科技合作由來已久,港科大(廣州)項目是兩地攜手科技合作的標誌項目之一。記者了解到,在“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兩周年之際,兩地進一步加大科創合作力度,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雙方科技合作漸入快車道。

  港科大(廣州)首任校長倪明選教授介紹,該校將探索融合學科發展,將支持大灣區在人工智能、先進材料等領域的探索與發展。

  近年來,港科大一直是聯通粵港科技合作的“橋梁”,港科大(廣州)的開工建設,是其參與大灣區科技創新合作的又一注腳。除了港科大(廣州),港科大已在廣州設立霍英東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並成為首個進駐深圳河套地區的港校。

  “河套是我們的支點,它正好位於廣州和香港中間,可以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就像啞鈴的兩頭一樣堅實,未來這三個地方都會有蓬勃的發展。”曾見證並參與港科大在內地多地創辦研究院的香港科技大學深圳平台執行院長、教授李世瑋説。

  在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場所處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已引入超140個高端科技項目,包括香港大學病原診斷與防治、香港中文大學智慧醫療機器人等科研項目。截至2021年5月,香港高校在廣東深圳設立科研機構82個,獲轉化成果及技術服務400多項,獲專利200多項,孵化企業200多家,催生出固高、貝特瑞、北科生物等行業龍頭企業。

  在粵港科技協作發展上,不僅有來自香港的積極參與,還有來自中國科學院的鼎力支持。2020年11月,中科院廣州明珠科學園一期項目全面開工,預計2022年底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圍繞明珠科學園,廣州配套“海洋省實驗室”,冷泉、風洞、識海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N”個戰略性新興産業。“十四五”開局之年,聚集了廣東全省70%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廣州謀劃建設百年科學城,明珠科學園將作為核心區,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

  粵港兩地的科技合作優勢互補,在人工智能、物聯網、醫療科技、新材料等領域,“香港研發+廣東成果轉化”“廣東研發+香港開拓灣區市場”等的粵港科創合作模式日趨成熟,進一步深化了兩地産業鏈融合,形成新的産業集群。

  “我們邑青科技(公司)擁有江門和香港兩個團隊,兩者資源共享,協作完成客戶的項目。”在珠西創谷(江門)科技園的香港青年梁凱斌介紹:其香港團隊負責開拓港澳及海外市場,江門團隊則負責研發業務。在這樣的運營模式下,該公司既可進一步降低人力成本,也可開拓更廣闊的市場。

  此外,“十四五”期間,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將是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重點領域,也是粵港兩地科技合作的新方向。據悉,雙方將在這些前沿科技和尖端技術領域持續聚集全球創新資源和科研力量,建設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341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