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繼往開來的世紀偉業——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時刻

來源: 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 2021-07-05

  (一)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共産黨的偉大光榮!

  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在天安門城樓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詩經》裏的悠悠吟唱,穿越千年風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變成了現實;中國共産黨人的接續奮鬥,歷經百年滄桑,把全面小康的里程碑樹立在復興之路上。

  對中國人來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國家發展巨變的雄壯交響,也是人民笑顏綻放的鮮活故事。它書寫在消除絕對貧困的人間奇蹟裏,書寫在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中,書寫在不斷增多的藍天、不斷延伸的綠道、不斷改善的居住環境裏,書寫在讓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的不變追求裏……

  翻開世界各國的史冊,不乏繁華的歷史,不乏驕人的盛世,但鮮有哪個時代、哪個國家,能像今天的中國這樣,致力於「一個不少」「一個不落」的全面福祉,能在如此廣闊的領域取得如此顯著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偉大壯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中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顯著縮小了世界貧困人口的版圖,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人均GDP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幾十美元到2019年突破1萬美元,讓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世界人口翻了一番,在14億多人口的規模下,人均GDP1萬美元所産生的各種效應,更讓人充滿信心。

  回望過往的奮鬥路,我們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世紀偉業,把光榮與夢想寫在了歷史深處;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我們還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繼續在人類的偉大時間歷史中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時間。

  歷史照亮未來,征程未有窮期。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我們身後是波瀾壯闊的歷史,我們面前是噴薄而出的曙光!

  (二)許多時候,鮮明的時代感,在與歷史的對照中油然而生。

  「70後、80後、90後、00後,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席話,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共鳴。

  上了年紀的人,對這樣的場景都不陌生:夜幕降臨,一家人圍坐在煤油燈下,母親做針線,孩子寫作業。那時候,「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就是人們對未來的真切嚮往。人們所思所盼的是如何解決溫飽,夢寐以求的是擁有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三轉一響」,「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就是美好生活的象徵,「萬元戶」更是許多家庭奮鬥的目標。

  猶記改革開放之初,為了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改變國家落後的面貌,全國掀起了一股出國考察熱潮。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之大,給人們帶來很大震動:「看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多麼落後」「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緊迫感」。

  從「8億人吃不飽」到「14億多人要吃好」,從擁擠緩慢的綠皮火車到閃亮全球的高鐵名片,從一針難求的青霉素到向全球提供超過4.8億劑新冠疫苗,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35歲提高到77.3歲,鋼鐵産量從不夠「每人打一把菜刀」發展到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經濟總量從改革開放初期的3679億元增長到突破100萬億元大關……生産生活的變化,展現着全面小康的深遠意義;舉世矚目的成就,構築起中國人民的自信基石。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中國是帶着首都被八國聯軍攻佔的恥辱進入20世紀的。1900年,列強軍隊在紫禁城閱兵慶祝勝利,北京大街小巷遍懸佔領軍國旗。鴉片戰爭後,從「器物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再到「思想文化不如人」,中國人飽受欺凌和屈辱,民族自信心更是跌入了谷底,有人甚至提出這樣的困惑: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

  …………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不了解數千年的燦爛文明,就無法讀懂中華民族的復興意志;不理解上百年的苦難屈辱,就難以體會中國人的小康夢想。

  「久困於窮,冀以小康。」正因為它如此持久,才更為深沉;正因為它如此曲折,才更顯珍貴;正因為它如此艱難,才更加震撼。

  1919年,孫中山先生完成他的《建國方略》,當時的中國人多將其視為無法實現的夢想:修建160萬公里的公路,開鑿並整修全國水道和運河,建設3個世界級大港……截至2020年底,中國公路總里程519.8萬公里;在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中國港口分別佔8席和7席。

  1935年,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裏,方志敏同志寫下了感人肺腑的名篇《可愛的中國》,期盼一個「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的「可愛的中國」。2021年,方志敏的女兒方梅説:「父親畢生都在為一個可愛的中國而奮鬥。我可以告慰父親:您筆下『可愛的中國』,我替您看見了,而且比您想象的還要好。」

  從18世紀到20世紀,西方國家飛速前進,中國卻一次次錯失工業革命的機遇、全球化的機遇、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浪潮,只是「蝸牛般地爬行」。今天,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奇蹟」,更找回了中華民族曾經「失去的二百年」。

  百年滄海桑田,換了人間。

  一位作家曾説,「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對中華民族來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也是民族自強的歷史時刻。

  (三)2021年2月4日,春節前夕,江西井岡山,白銀湖村村民邱冬華貼上新對聯——上聯:「脫貧全靠惠民策」;下聯:「致富迎來幸福春」;橫批:「共産黨萬歲」。

  90多年前的1928年,邱冬華的曾祖父邱啟山也曾寫下一副對聯,那一年中國共産黨打土豪分田地,制定《井岡山土地法》,窮苦農民獲得夢寐以求的土地——上聯:「分田不忘共産黨」;下聯:「幸福牢記毛委員」;橫批:「共産黨萬歲」。

  兩副對聯,一樣的橫批。這是中國共産黨初心使命的寫照,也是中國百年巨變的縮影。

  中國的全面小康,猶如一幅前後相續的長卷,有篳路藍縷的創業征程,有氣壯山河的建設浪潮,有波瀾壯闊的改革探索,也有擁抱世界的開放襟懷。在這條路上,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我們用一百年奮鬥,賦予人類現代化以鮮明的中國特色。

  這個特色,就是「中國式的現代化」。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用「小康」描述中國的發展願景:「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這一飽含深厚文化底蘊、富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美好願景,由此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醒目路標。

  「小康」的提出,並非偶然。

  千百年來,從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憧憬,再到嚴復「故居今而言救國,在首祛此貧」的期盼,「小康」是中華民族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恒久守望。

  自18世紀蒸汽機吐着白氣推開現代化大門以來,在人類現代化的賽道上,中國很長時間內都是遲到者。「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遭受苦難屈辱的緣由,也是中國共産黨成立後帶領人民追趕跨越的動力。

  1949年3月,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就號召,「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成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編制實施五年規劃(計劃),提出「四個現代化」……中國共産黨始終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堅定地把現代化視作走向復興的路徑。

  在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雖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但中國共産黨人始終堅守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屬性,並在與人民同甘共苦的實踐中摸索出正確航線。

  「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目標放低一點好,可以超過它」,小康目標的提出,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人實事求是的精神;「國民生産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小康內涵的豐富,折射出中國共産黨人與時俱進的品格。

  從「小康之家」到「小康社會」,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在小康內涵的拓展中不斷提升;從黨的十三大制定「三步走」發展戰略,到黨的十五大明確「新三步走」發展目標,再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分兩步走」戰略安排,中國共産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把握日益深化。

  正如一首盪氣迴腸的歌曲《奔小康》所唱——

  「獵獵風中,為民擔當。久經磨難的中國人,幾曾奢談富強。百年奮鬥,千年夢想,老百姓跟着共産黨,好日子才有希望……永訣貧困,奔我小康,為了人民謀幸福,不畏雨雪冰霜……」

  (四)最難走的路是上坡路,登頂前的衝刺最艱辛。

  「我説過,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中國人説話、中國共産黨説話、中國共産黨的領導説話是算數的!」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的這番話振聾發聵。

  到建黨100周年時,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我們黨進入新世紀後,在基本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提出的奮鬥目標,是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然而,如期踐諾,又是何等不易!

  在長期的接續奮鬥中,我們一茬接着一茬幹,一棒接着一棒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越來越厚實。然而,「凡作事,將成功之時,其困難最甚。」向終點線衝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面臨着艱巨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所處方位可謂「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一方面,是更大的風險挑戰——

  比如,面對金融高杠桿率和流動性風險、銀行不良貸款風險、影子銀行風險、房地産金融化泡沫化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如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為全面小康築牢安全堤壩?

  比如,2012年,我國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降至10.2%,減貧進入國際公認的「最艱難階段」。面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如何啃下「硬骨頭」,實現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

  比如,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垃圾圍城、農村環境問題已成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産生活。如何保衛藍天、碧水、凈土,確保全面小康經得起歷史檢驗?

  …………

  迎難而上,知難而進。即便以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憂患意識,提出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在前進的道路上,還是會有「黑天鵝」「灰犀牛」不期而至。

  人們沒想到,霸權國家會單方面挑起經貿摩擦,處心積慮對中國進行遏制打壓、圍追堵截;誰也沒料到,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會突然爆發,世界經濟會陷入二戰以來最為嚴重的衰退,給爬坡過坎的中國帶來一道道「加試題」。

  另一方面,是更高的目標要求——

  進入新世紀,我們已經邁入小康社會門檻,但這一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經濟增長翻了近兩番,但每創造1萬元GDP所消耗的能源,卻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物質生活已普遍明顯改善,但收入差距拉大問題也在凸顯。如何解決這些發展起來後的問題,把現代化進程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全面小康」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不能讓任何一個領域滯後,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掉隊,不能讓任何一個區域落下。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

  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統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區域發展戰略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系列大手筆大方略,彰顯着治國理政的責任擔當;一個個新實踐新創造,開闢出中國發展的廣闊空間。

  「十三五」時期,我們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下大力氣固根基、補短板、強弱項,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污染防治攻堅戰效果顯著,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取得成效,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

  2021年6月8日,世界銀行發布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此前預估的7.9%上調至8.5%。中國經濟在100萬億元高基數之上依然保持強勁增長,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創造的時與勢。

  有時候,看似枯燥的數據,卻能讓人直觀感受「大歷史」。

  9899萬人,這是8年來摘掉貧困帽子人口的總數;98.2%,這是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1.5萬億元,這是2020年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的讓利金額;超過6000萬人,這是「十三五」時期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00.8%,這是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1年到2020年10年的累計實際增長幅度……

  有時候,身邊發生的變化,可以讓人更好理解「大變革」。

  這幾年,生活在雲貴山區裏的孩子們,也能用上觸控筆、智能電子白板等課堂新裝備了;長江邊上的人們發現,久違的河豚回來了,刀魚也越來越多了;各地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人們辦事不再「跑斷腿、磨破嘴」了;全國掃黑除惡掃出風清氣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強了……

  偉大的奮鬥,凝結成歷史性成就和變革;汗水的結晶,折射出全面小康的成色。

  「為了擺脫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付出了史詩般的努力。」有外國觀察家如此感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一次為新時代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寫下溫暖而生動的注腳。

  (五)「東南風吹西北暖,那年你到咱家來,拔掉窮根把花栽,美得喲,沙漠變花海……」2021年初,一部名為《山海情》的電視劇衝上熱搜,也讓中國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典範——寧夏閩寧鎮走進全國觀眾視野。

  沙與海,山與川。上世紀90年代以來,寧夏和福建這兩個相隔數千公里的省份,因為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的政策,結下了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誼,共繪了先富幫後富的壯闊畫卷。

  環顧全球,區域發展不平衡是世界級難題,許多國家的「銹帶」地區在轉型突圍中,同樣不缺人才、資金和決心,但大都以失敗告終。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家庭,富不忘窮,兄弟同心,長期互助,協作共贏,這又是怎樣的人間奇蹟?

  「這在世界上只有我們黨和國家能夠做到,充分彰顯了我們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習近平總書記的論斷擲地有聲。正是這種優勢,讓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把一個個「不可能」變為「可能」。

  人們不會忘記,在偉大抗「疫」鬥爭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所詮釋的初心使命,「封閉一座城,守護一國人」所彰顯的英雄本色,「全黨一面旗、全國一盤棋、全民一條心」所凝聚的磅礡力量……

  人們不會忘記,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先後7次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幹部和數百萬村幹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1800多名黨員幹部將生命定格在了脫貧攻堅征程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對自己的發展道路有了更加堅定的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黨的領導是最本質的特徵。近代以來,只有中國共産黨,以其無比堅強的領導力、組織力、執行力,結束了「四萬萬中國人一盤散沙」的局面,第一次讓中國作為一個整體來追求現代化,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沒有中國共産黨,哪有社會主義中國?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哪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人民至上是最鮮明的底色。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悠久文明是最深層的基因。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是經濟上、物質上的成功,更是一種具有文明意味的制度探索和文化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曾説,「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強,無不富強之王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承載着中華文明鼎新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宏大敘事,無可辯駁地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六)2020年11月4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幾天下來,674家參展商、1351家採購商共達成合作意向861項,累計意向成交726.2億美元,比上屆增長2.1%。在全球疫情肆虐、經濟嚴重衰退的背景下,這樣的成績單來之不易。

  近年來,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中國各種外貿交易類展會越辦越多、越辦越好。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國消費規模不斷擴大、消費結構加快升級,為世界貿易和經濟復蘇注入了強勁動力。

  縱觀世界歷史,一個發展中大國能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能持續地為提升人類社會整體發展水平作貢獻,這是十分罕見甚至是絕無僅有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規模宏大、意義重大的人類實踐」「讓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為世界樹立令人鼓舞的榜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偉大催化劑」……來自國際社會的評價,道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

  工業革命以來,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人們見到了太多「血與火」的侵略,太多赤裸裸的掠奪。即便在這些現代化國家內部,也形成了巨大的收入鴻溝,出現了明顯的貧富差距,帶來了持續的社會動蕩。有西方政治學家感慨,「現代性孕育着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着動亂。」

  反觀中國,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現代化的征程上,不僅走出了自己的成功發展道路,還創造了世所罕見的「兩大奇蹟」: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

  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

  從內部看,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在全球疫情防控中,人們清楚地看到,即使是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如果執政黨背離人民,也會損害現代化成果。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戰略成果,就在於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我們什麼都可以豁得出來!」

  今天,世界上很多人都在談論人權。「以人民為中心」,這正是中國奉行的人權理念。「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的,中國發展成就歸結到一點,就是億萬中國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貢獻正在於此,中國創造「兩大奇蹟」的深層密碼也在於此。

  2020年,美國一家知名公關公司發布信任度調查顯示,中國民眾對本國政府信任度達95%,在受訪國家中高居第一。什麼是民心?這就是民心。什麼是人權的標尺?這就是人權的標尺。

  從外部看,這是堅持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作為歷史上曾經遭受欺凌、蒙受屈辱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發展的目的是贏得尊嚴和安全,讓歷經苦難的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中國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小康」就是這一邏輯的集中表達。朝着這個目標不斷邁進,中國在億萬人民的不懈奮鬥中發展了、強大了。

  中國是在落後的境遇中走上現代化道路的。追趕者的身份,很容易讓人低估了中國道路的獨特優勢,甚至認為中國會走上西方現代化的老路。近年來,西方一些人所謂的中國「掠奪資源」「盜竊知識産權」「強制技術轉讓」等論調,不過是反映了他們以己度人的自我想象和高高在上的傲慢無知。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素以吃苦耐勞聞名於世。中國今天的發展成就,不是偷來搶來的,也不是別人恩賜的,而是中國人民幾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幹出來的。中國人民深知,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中國是一個有着14億多人口的大國,想發展就要靠自己苦幹實幹,不能寄託於別人的恩賜,世界上也沒有誰有這樣的能力。

  馬克思説過,極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出現就引起完全不同的結果。在人類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變了現代化的「單向趨同」,增進了全人類的整體福祉,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多樣化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路徑。

  這一偉大成就再次表明,「中國發展是屬於全人類進步的偉大事業」。

  (七)奮鬥者的腳步永不停歇。歷史性的抵達,換個角度看就是開創性的進發。

  「培訓亂象,可以説是很難治理的頑瘴痼疾」「解決教育公平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跟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關」……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來共同關心這些教育問題」。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上得了學」已經不是問題,「上得好學」又成為新課題。

  教育問題只是一個縮影。如何滿足水漲船高的期待、解決發展起來後的問題,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這個意義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不屈不撓、長期奮鬥的果實,更是啟航新征程、揚帆再出發的動員。

  這樣的數據令人自豪:如今的中國,擁有佔全球70%以上的5G基站,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佔世界一半,消費級無人機佔據一半以上全球市場,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佔全球總量70%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我們積累了雄厚物質技術基礎,開闢出巨大發展空間。

  這樣的清單催人奮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判斷,提醒我們還面臨許多矛盾和挑戰。

  如果説,當年「小康」目標提出時,我們還是「不夠格」的社會主義;那麼,儘管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但全面小康還是「在路上」的現代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依然是我們的基本國情。它是一個動態、積極有為、始終洋溢着蓬勃生機活力的過程,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量的積累和發展變化的過程。

  善治國者,善於謀勢;決勝負者,長於布局。

  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戰略安排;

  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的戰略部署。

  以時間節點為坐標,方可環環相扣、節節取勝,擊鼓催徵穩馭舟;以歷史方位謀偉業,才能高屋建瓴、勢如破竹,不畏浮雲遮望眼。

  在這場以百年計的偉大征程上,我們有「風卷紅旗過大關」的嚴峻緊迫,也有「風展紅旗如畫」的慷慨激昂;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的豁然開朗,也有「又踏層峰望眼開」的使命召喚——

  「征途漫漫,惟有奮鬥。我們通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八)2021年1月30日,福建福清。在中國利用核動力發出第一度電的50多年後,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在這裏投入商業運行。

  「對於關鍵核心技術,我們都一件件進行了突破,沒有『卡脖子』的問題。」企業負責人這樣介紹。「沒有『卡脖子』的問題」——短短幾個字,道出了自立自強的決心。

  從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面開通,到「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從特高壓技術後來居上,到C919大飛機準備運營;從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研製成功,到第五代戰機殲20正式服役……這幾年,我們把「卡脖子」清單變為科研攻堅清單,正在一步步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

  猶記19世紀末,孫中山先生浩嘆,「中國積弱,至今極矣!」猶記新中國初創,毛澤東同志感慨,「現在我們能造什麼?……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猶記改革開放前夕,鄧小平同志發問,「什麼叫社會主義?它比資本主義好在哪?」……

  時間銘記夢想的足跡,歷史鐫刻奮鬥的功勳。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把現代文明帶到時間的坐標中;一個飽經滄桑的民族,把復興的圖景描繪於前進的道路上。

  「中國以後要變成一個強國,各方面都要強。」習近平總書記的鏗鏘話語,道出了大黨大國的雄心壯志。承載百餘年仁人志士艱辛的探索,匯聚億萬人民不懈的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如東方的一輪朝日,正光芒四射,正噴薄欲出。

  「共同富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2021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意見》公布。一個人口數量堪比歐洲大國的省份,正在打造共同富裕的樣板——2035年「基本實現共同富裕」。從共同富裕入手,推動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這註定是一段更加壯麗的偉大征程。

  回顧人類現代化的歷史,18、19世紀,世界上發展起來的一批國家,如英國、法國等,人口是千萬級的;20世紀發展起來的一批國家,如美國、日本等,人口是上億級的;而21世紀中國的現代化,人口則是十億級的,超過前兩批國家人口的總和。這不僅僅是人口數量的簡單增加,更是對人類文明進步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貢獻。

  「中國空間站將成為國際太空合作的重要平台」。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中國人首次進入了自己的空間站。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和實驗艙上均配備標準化的載荷接口,具備開展各類科學實驗國際合作的能力,中國空間站將成為一個造福全人類的太空實驗室。

  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在現代化的征程上,中國不僅追求高水平的自立自強,也始終秉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理念。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實現的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各國人民。

  中華民族追求強大,更追求偉大。

  志在千秋偉業,百年只是序章。當我們以「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去理解中華文明,「以百年、千年為計」去看待歷史使命,更感時間的緊迫,更覺前途的光明,更知責任的重大。

  (九)歷史讓人回味,未來令人神往。

  「七一」前夕,位於國家體育場北側的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隆重開館,黨和人民百年奮鬥鑄就的功勳和光榮,勒記在了祖國首都的中軸線上。

  從永定門到鐘鼓樓,從中華民族園到奧林匹克公園,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到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一條中軸線,濃縮着中華文明由衰落到復興的苦難輝煌,凝聚着中華民族由獨立到富強的雄心壯志。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我們已經走出一條光明大道,我們要繼續前行。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重大時刻,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響徹神州——

  「過去一百年,中國共産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

  「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繼續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懈努力,努力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

  「有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有全國各族人民的緊密團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

  時間屬於奮進者!歷史屬於奮進者!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如磐信念敲響歲月的洪鐘,以昂揚姿態撥動時代的琴弦,我們一定能奏響更加雄渾壯闊的歷史交響,書寫更加燦爛輝煌的發展篇章。

  「加油、努力,再長征!」這是一場中華民族跨越數千年的進軍,向着美好未來,向着人類明天!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22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