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之日,位於香港港島西灣街22號的「大同學校」在校內升起一面五星紅旗。這所愛國學校由周捷君、呂怡和夫婦於1946年創辦。他們的六名子女近日團聚重走學校當年的兩處舊校舍。父母是香港堅定愛國力量的一份子,六兄妹從小耳濡目染,在愛國立場上團結堅定,並認為愛國是「底線」。
「大同學校」最初的校址因為拆遷已經失去原貌,1964年至1976年的校舍西灣河成安大樓現在已經成為居民樓。三哥周兆康告訴記者,最初遷校至成安大樓時,二樓有一半是課室,後來學校在街坊的認同和支持之下,擴建至二樓全層。鼎盛時期,「大同學校」的小一至小六學生人數超過700人,並且還增設了幼兒園。
周兆康憶述,「大同學校」在開學禮、畢業禮、國慶日等重大日子都會舉行升旗儀式;很多教職員願意領着底薪來愛國學校教書;學校實行愛國教育和文化教育兩手抓,很多舊生結婚生子後也將自己的子女送回學校就讀。他指出,港英政府對於愛國事業一直存在打壓,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政策。縱然情況艱難,但因為港英政府當年對教育的投入相對較少,所以靠私營方式運作、自負盈虧的香港愛國學校仍有生存空間。周兆康説,到上世紀70年代情況開始轉變,政府開始辦免費教育,愛國學校出現較大困難。1976年,「大同學校」和另外兩間學校合併,至1979年結束辦學。
關於「大同學校」的教學方法,六妹周月齡記憶猶新。現任中文教師的她記得,「大同學校」每周有兩節中國歷史課和兩節中國地理課。母親呂怡和這樣講地理課:你們知道嗎?東北平原的土地是黑黝黝的,土壤肥沃,果子又大又甜;新疆的葡萄和哈密瓜好吃,他們的坎兒井,使用地下道和地下水去灌溉。
周月齡長大後赴黑龍江旅遊,見到那片黑黝黝的土地,感到非常高興。「原來真的是這樣。」她説,講故事的教學方式需要老師帶有感情地去教學生,學生知道這個地方,不由自主地便有了感情;而如果老師本身不愛這個國家,講課就很難有感染力。
為親眼見識小時候地理課中提到過的中國河流,周月齡近年專程乘搭飛機、火車和汽車,從河流的源頭,到上游中游下游全部跑一趟。「我對中國大地非常地嚮往,所以就有這個想法。」周月齡説,地理課能夠讓學生潛移默化地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如果香港的小學每周有一節中國地理課,「已經是很好的開始」。
1999年,周氏兄妹選定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龍南鎮石聯村重建「石聯大同學校」,以延續父母畢生愛國教育事業的心願,以及支持內地的農村教育。周氏家族的故事曾被拍成微電影《大同》,由六兄妹親自參演。他們希望以此記錄和傳遞父母的大同理想和大愛精神,發揚愛國、團結、堅持的理念。五弟周兆強説,這部微電影曾經在香港做過兩場放映會,頗有教育意義,期望能夠成為愛國教育的教材。
「我小時候很調皮,如果用口哨吹國歌,大哥二哥要打我的,因為是對國家不尊重。」周兆強表示,六兄妹在愛國立場上團結堅定,家族中第三代的年輕人目前也有人投入到宣揚「大同學校」的事宜中。「愛國,這是一個底線。」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