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脈相交融 人文灣區譜新篇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2024-12-27

  「放棄縱有萬般理由,堅持只需一個就夠!」音樂劇《雄獅少年》,成為今年粵港澳大灣區舞台上一場亮眼的文化演出。

  這部改編自同名動畫電影的音樂劇,稱得上地道的「灣區出品」:不但內容取材於大灣區共同的文化符號「醒獅」,創排更是集結了大灣區內的優秀藝術家、創作者和表演、製作團隊。

  該劇製作人、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陳睿介紹,邀請港澳的藝術家一起參與創作,通過精彩的故事、豐滿的形象、動聽的音樂,展示嶺南文化的多元魅力,推動灣區文化共建,增進大灣區人民的文化認同,是他們的持續追求與努力方向。

  如今,這部劇不但在廣州、深圳、珠海、香港等多個灣區城市上演,更走出灣區,將嶺南醒獅文化和風土人情展現給全國觀眾,贏得掌聲無數。

  音樂劇《雄獅少年》是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文脈相融的一個生動縮影。粵港澳三地同根同源、地域相近、人文相親,有着共同的嶺南文化根脈。「大灣區不僅是經濟共同體,更是文化共同體。嶺南文化開放、進取、務實、包容、敢為人先等特質,是大灣區建設日新月異的動力源泉。」中共廣州市委黨校教授溫朝霞説。

  以嶺南文化為筆,粵港澳三地正譜寫人文灣區新篇章。烙刻着灣區印記的文化産品不斷「破圈」,彰顯出嶺南文化的創新與活力。

  今年11月底,在香港再度上演的舞劇《咏春》創新融入了香港元素,引發香港青年追劇「打卡」。《咏春》編導呂程亮介紹,此次香港上演的特別版,在編排時就希望更多香港的藝術家加入演出,以傳統文化為載體開展交流,為灣區的藝術合作提供平台。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不斷開拓文化交融交流的渠道,從影視合作、藝術展演聯通,到歷史古跡保護、文博機構聯動、文化設施共享,再到高等院校學科互認、圖書館資源互通……三地優勢互補,交流合作愈發密切。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澳門文學發展的大好時機。今年廣東省作家協會推出的粵港澳大灣區港澳作家作品出版扶持計劃,對澳門文學發展給予助力,對作家群體是一個鼓舞。」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論壇上,澳門筆會會長湯梅笑説,現在許多澳門小説家都在創作大灣區題材的小説。

  今年11月,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博物館聯盟合作交流會舉辦,期間為香港海事博物館、澳門海事博物館、澳門通訊博物館三家單位舉辦了新入盟成員單位授牌儀式。至此,粵港澳大灣區博物館聯盟的成員總數達27家。

  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海明介紹,聯盟通過成員間合作交流等方式不斷探索博物館發展新路徑,不僅進一步打通了資源壁壘,促進聯盟成員高質量發展,也輻射帶動着國內中小型博物館的發展。

  不久前,為期4個月的「2024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在廣州落下帷幕。超3萬名穗港澳青少年以研學形式走進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澳門藝術博物館等場館,通過「行走的課堂」加深對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認同。

  「近距離感受並體驗廣州濃郁的廣府文化,這一體驗很難得。」澳門培正中學學生劉開顏説。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交流季開展的多元創新文化交流活動,帶領青少年感受三地鮮明獨特又同根同源的文化魅力,激勵他們積極從灣區文化建設的見證者轉變為參與者、促進者。

  大灣區文化産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投資的助力。在2024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産業投資大會上,超過100家投資機構及頭部企業、超過40家上市企業,以及100多家獨角獸、瞪羚和文化科技創新企業參與,展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産業發展的強勁動能。

  「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明顯,政策環境優越,産業基礎雄厚,科技發展迅猛,國際化程度無可匹敵,是文化出口的天然良港。」會上,紫荊文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許正中表示,隨着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大幅提升,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這是大灣區文化産業承擔文化使命、推進轉型升級的重大契機,也是營造區域競爭新優勢難得的實踐窗口。

  嶺南大地,文脈悠長。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正奏響人文灣區建設的新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