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中國」11年,世界從大灣區看到了什麼?

來源: 南方+          發布時間:2024-12-09

  12月4日,為期三天的「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順利閉幕。

  這個政要雲集的重磅會議,從2013年至今已成功舉辦八屆,今年是第五次在廣州召開,成為世界讀懂中國故事、理解中國道路的一大舞台。

  每一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堪稱一場思想盛宴。源源不斷前來參會的全球頂流,不僅讓廣州更有國際范,也讓灣區乘開放之風,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讀懂中國」11年,世界從大灣區看到了什麼?

  在灣區讀懂中國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也正是這一年,走過六年的「讀懂中國」國際會議,選擇永久落址廣州。

  從那之後,「讀懂中國」走向世界,有了粵港澳大灣區這一新支點。那麼,大灣區對於世界而言,又意味着什麼?

  「人類未來的興衰也許取決於世界能否找到合適的合作方式,大灣區是全球發展格局大變革下的一個合作示例。」

  在2023年「讀懂中國」專題論壇上,英國工黨影閣財政部發言人、議會上院議員戴維森勳爵曾這樣闡釋。

  灣區是一座橋,在全球化浪潮中見證世界讀懂中國的軌跡。

  本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參會外賓遠超往屆。數據顯示,今年有超100位國際及中國港澳地區代表參會,包括9位前政要,還有16位部長級官員、2位駐華使節以及數十位來自不同領域的領軍人物與會。而在2019年,這一數字是30多位,增長了兩倍多。

  五年來,他們在粵港澳大灣區,架起了中國與世界深度對話、凝聚共識、共享機遇的橋梁。高端政經群體的高頻亮相,帶來更多高端國際資源要素的聚集,也為世界注入更多中國智慧與時代力量。

  灣區是一扇窗,在百年大變局中,窺見「讀懂中國」的變與不變。

  從「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到「將改革進行到底——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發展新機遇」,會議的主題因時而變、因勢而豐,為世界讀懂中國、認識和理解中國道路打開了觀察視角。

  從「讀懂今天的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共産黨」,到「讀懂中國,需要讀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每屆會議都深刻傳遞了新時代中國的堅定決心和行動,即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年復一年,在中國對外開放的「南大門」,世界洞察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也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發展戰略最具影響力的平台之一。

  以開放迎接「貴客」

  透過大灣區,人們能從「讀懂中國」中看到什麼?

  開放、自信——這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給出的答案。

  對於這一點,黎巴嫩前總理哈桑·迪亞卜頗有感悟。全國電商看廣東,在他看來,中國電商的飛速發展,讓黎巴嫩的商品快速送達中國消費者的手中。

  參會嘉賓巴基斯坦前總理肖卡特·阿齊茲曾多次到訪廣州,在他的印象裏,每次抵達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即便是在凌晨兩點,那裏也有熙熙攘攘的乘客。

  開放,是灣區與生俱來的基因。一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都是每屆論壇的一大熱點。正如比利時前首相伊夫·萊特姆所説,「粵港澳大灣區是當今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未來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趨勢,都可以在這裏見證。」

  開放,帶來了世界交融——

  去年初,時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法國總統馬克龍,前後腳到訪廣州。今年8月,新當選不久的越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蘇林訪華,首站抵達廣州;11月,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到訪廣州……

  外國政要密集訪粵,意味着大灣區持續成為我國主場外交的重要舞台之一。

  開放,帶來了發展機遇——

  不久前,以「投資大灣區,共創美好未來」為主題的2024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在廣州舉辦,達成簽約項目1933個、資金總額2.26萬億元。灣區作為外商投資「強磁場」的實力,不言自明。

  「中國在不斷強調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性,不僅在講,同時也一直在實踐。」鄭永年舉例道,在廣州、深圳等城市可以看到外國投資者開辦醫院,中國的製造業也非常歡迎外商。

  「中國改革開放的信號能在中國城市化中看到,大灣區有着美好的城市願景,為城市化創立起了一個範式。」澳大利亞前外長鮑勃·卡爾也認為,中國應該更多地向世界講述自己的城市案例,告訴大家:中國歡迎外國來投資。

圖為深圳中心城區。

  圖為深圳中心城區。

  將改革進行到底

  今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發出了將新時代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最強音。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更好地讀懂中國?

  「唯有讀懂中國的改革,才能讀懂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創始會長、學術委員會主席鄭必堅如是説。

  從1978年至今,巴基斯坦前總理沙希德·阿巴西曾多次訪問中國,「見證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蹟」。在他看來,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拉動世界經濟最強勁的引擎。

  「從一個龐大的農業社會發展成為工業社會的『世界工廠』,中國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比利時前首相伊夫·萊特姆也有同樣的感嘆。

圖為新能源汽車生産車間。南方+記者 朱洪波 攝

  圖為新能源汽車生産車間。南方+記者 朱洪波 攝

  這些矚目成就的背後,是中國將改革進行到底,從「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個個山頭地攻,一個個難關地闖,一系列重大成果舉世矚目。

  而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改革的試驗田,可以説是中國以改革促發展的生動縮影。畢竟,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大灣區,國際上並沒有先例。

  五年後的今天,粵港澳大灣區用事實給出回答——

  經濟總量超過14萬億元,專利能力位居全球四大灣區之首,成為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長極之一。世界級城市群崛起之勢不可阻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進入提速換擋、縱深推進的新階段。

  如今,「試驗田」的邊界還在不斷拓展——

  在深圳前海,從便利香港居民開立內地銀行賬戶,到便利香港企業跨境投融資,從提升跨境貿易結算便利化水平,到適度放寬跨境投融資限制……一項項改革紮實落地,一項項制度穩步建立,展示出強勁的市場吸引力。

  作為灣區建設的「棋眼」,廣州南沙承擔起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的使命。自2015年掛牌到2023年6月,南沙自貿片區共計130項改革創新經驗在全省複製推廣,「試驗田」名副其實。

  在珠海橫琴,往來琴澳人員最快20秒就可完成通關,「澳門新街坊」項目已吸引首批澳門居民。隨着今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實施封關運行,琴澳一體化發展再上新台階。

2024年3月1日零時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式實施分線管理封關運行。圖為橫琴大橋「二線」通道。南方+記者 關銘榮 攝

  2024年3月1日零時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式實施分線管理封關運行。圖為橫琴大橋「二線」通道。南方+記者 關銘榮 攝

  從廣州,到灣區,再到中國,一場場改革接力刻寫時代的年輪,一場場事關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活實踐正在發生。

  這一切,鮮明地向世界宣示——

  改革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