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在深圳灣口岸過關。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供圖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最新消息,香港瑪嘉烈醫院近日接收第三名參與「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的病人,由跨境直通救護車以「點對點」方式從澳門運送到香港接受治療。這也是該試行計劃開展以來,首次安排病人從澳門運送至香港接受治療。
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的實施,標誌着粵港澳大灣區優質醫療衞生合作和發展邁上新台階。香港特區政府會繼續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深化醫療衞生合作,進一步推動大灣區醫療融合,攜手共建「健康灣區」。
資源集聚
「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由香港特區政府聯同廣東省和深圳市政府、澳門特區政府於去年11月30日正式推出。該試行計劃為期1年,首階段安排實行跨境直通救護車由深圳和澳門的指定派送醫院(即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和澳門仁伯爵綜合醫院)送病人到香港的指定公立醫院接受治療。
試行計劃設有防止濫用及確保跨境運送安全的機制,派送醫院醫生在處理每宗個案時,會按照臨床診斷和病人實際情況,評估是否有需要安排跨境轉院。經指定跨境合作醫院團隊評估及同意,可安排以「點對點」方式於指定醫院之間直接運送有特定需要及臨床狀況合適的病人到香港,無需在口岸轉換救護車,從而降低病人在運送過程的風險。今年1月,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成功從深圳運送兩名病人返回至香港接受治療。
盧寵茂説,《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研究開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陸路轉運,探索在指定公立醫院開展跨境轉診合作試點。香港特區行政長官也曾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探討大灣區醫院之間救護車跨境轉運病人的安排。「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回應了大灣區居民長久以來的期盼。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院長李咏梅説,目前越來越多香港市民選擇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居住,該院病人中超過15%來自香港。有關計劃很有意義,能夠真正幫到香港市民、幫到病人。
合作深化
「內地和香港跨境醫療合作近年正持續拓寬和深化。」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以「港澳藥械通」為例,截至去年12月,累計已有45個藥品及47种醫療器械獲批准在大灣區的醫療機構使用。除外,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也已建立大灣區臨床試驗協作平台。
粵港澳醫療體系不同,打破機制性障礙,是推動「健康灣區」建設的題中之義。根據「港澳藥械通」政策,大灣區內地指定醫療機構經廣東省審批後,可使用臨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以及臨床急需、港澳公立醫院已採購使用、具有臨床應用先進性的醫療器械。廣東省2021年正式實施「港澳藥械通」工作,如今「港澳藥械通」指定醫療機構達到45家,實現大灣區內地9個地市全覆蓋。
「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港澳藥械通』政策為大灣區醫療健康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殷曉煜説,「港澳藥械通」政策讓醫院能夠更快地引進國際先進的醫療設備,從而提高醫生的診斷準確性和治療效率。
「我們正與港澳地區的科研機構展開深入的研究與合作,鼓勵並支持醫護人員參與到港澳地區的專業培訓和學術交流中,共同推動醫療科技的創新和發展。」殷曉煜説,「今後我們將繼續深化與港澳地區的合作,共同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希望在『港澳藥械通』政策的助力下,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為醫療機構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科技賦能
廣東省衞生健康委員會主任劉利群表示,去年,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正式開通,「港澳藥械通」擴展至大灣區內地城市45家醫院,香港長者醫療券拓展至內地4地市8家醫療機構使用等,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下,「健康灣區」建設卓有成效。
劉利群介紹,今年廣東將加強大灣區醫療規則機制銜接,拓展實施「港澳藥械通」政策,推動香港長者醫療券試點醫療機構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全覆蓋,擴大「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推進粵港澳傳染病聯防聯控,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提升至100人;支持廣州、深圳試點建設外商獨資醫療機構,加強與境外商業健康保險銜接。
首屆「大灣區—全球醫療峰會」近日在香港舉辦,逾300位來自內地、香港和海外的學者及相關業界人士共同探討臨床研究與治療方案創新、人工智能及跨境醫療等變革帶來的機遇、推動大灣區醫療産業協同發展等議題。與會者紛紛表示,香港專業高效的醫療體系和人才庫與大灣區資源結合,有助於打造醫學研究和應用的新模式。
當天還舉辦了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新風天域集團戰略合作啟動儀式。雙方將合力加速推動跨地域醫療科研及臨床應用的協作,更好發揮香港在前沿醫療科研、專業醫療體系及高效國際聯繫等方面的優勢。陳茂波表示,雙方的戰略合作將促進大灣區醫療機構和資源更高效協作,為區域醫療科技生態圈注入新活力。
新風天域集團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吳啟楠説,集團未來將整合資源,以科技為驅動、以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發展為核心,助力大灣區醫療與生物科技的創新發展。同時將繼續舉辦該峰會,共同探討臨床研究、治療方案創新以及跨境醫療等發展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