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友義體育會」走進雄安新區的社區為居民帶來舞獅表演。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攝
長沙非遺走進香港推廣交流活動現場。中新社記者 侯 宇攝
漢服愛好者在粵港澳大灣區燈會燈景下留影。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攝
一人擎獅頭、一人舞獅尾,在高低錯落的梅花樁上前後翻騰、上下跳躍,時而輕盈靈動、時而威武霸氣……
乙巳新春是申遺成功後的首個春節。近日,在廣東珠海偉民廣場,來自香港和澳門的舞獅隊與珠海本地舞獅隊同台共舞,為新春佳節增添了喜慶氛圍。
近年來,醒獅、粵劇、英歌舞等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持續「出圈」,一系列聚焦非遺的展覽、演出等活動絡繹不絕、熱鬧非凡,盡展嶺南文化的古今風華,更為推動大灣區人文交流、文旅融合注入活力。
感受文化交融魅力
作為嶺南文化的發源地,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香港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澳門魚行醉龍節、廣州從化貓頭獅……獨具「嶺南味」的非遺項目近年來通過文藝作品和展演等方式為人熟知,成為大灣區的文化名片。
近日,由粵港澳三地共同主辦的「人文灣區·璀璨非遺」粵港澳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匯深圳展在深圳舉辦。展覽展出來自大灣區「9+2」城市的337件非遺主題展品,並以豐富的互動活動展現大灣區春節舞龍獅、睇(看)大戲、賞花燈的歡樂場景,讓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感受大灣區非遺全貌。
在香港中環街市,長沙非遺走進香港推廣交流活動開啟了一場「香江」與「湘江」的深情對話。活動中,多位來自長沙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現場展示湘繡、面人(長沙面塑)、剪紙(長沙一刀剪)等湖湘技藝,長沙窯銅官陶瓷、地方戲服、香港中式長衫等兩地非遺工藝品和特色文創産品同台展出,為市民和游客帶來豐富的文化體驗。
今年春節假期,澳門多個舞獅隊前往廣東珠海、河北雄安新區等內地城市參與文化展演,為當地民眾帶去「灣區年味」。來自河北的非遺手工藝者深入澳門社區,現場展示「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和「景泰藍製作技藝」兩項國家級非遺,吸引市民和游客駐足欣賞。
「澳門非遺涵蓋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節慶活動等多個方面,像南音説唱、涼茶製作技藝、舞獅、魚行醉龍節等非遺極具特色。」澳門特區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黃家倫表示,澳門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國際旅遊城市,將為非遺「走出去」提供良好的交流展示舞台。
激活文旅「一池春水」
鑼鼓一響,英歌舞起!近日,「非遺煥新·英歌潮韻——正月十五元宵節英歌舞展演」在深圳大鵬較場尾濱海度假區舉辦。在非遺傳承人帶領下,舞者們手持雙「槌」,提腿橫躍而動,雙手隨鑼鼓擊棒,向市民和游客展現英歌舞「力」與「勢」的非遺美學。
來自香港的游客馮女士第一次在現場觀賞英歌舞,表演者鏗鏘有力的動作、氣勢如虹的陣型令她印象深刻。「現場表演比短視頻看到的更加震撼,期待能夠到英歌舞的發源地揭陽普寧看一看,近距離感受這項非遺的魅力。」她説。
如今,「非遺游」「文化游」等旅遊方式漸成風潮,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跟着非遺去旅行」,深度體驗當地的歷史與文化底蘊。今年春節,粵港澳三地以首個「非遺年」為契機,充分發掘非遺文化內涵,推出了形式多樣的非遺主題活動,激活大灣區文旅市場「一池春水」。
在廣州南沙,由大灣區11座城市共同支持舉辦的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燈會「圈粉」無數。燈會融合了中國春節、傳統綵燈兩大非遺,邀請1000多名非遺工匠精心打造218組燈景、超過1萬盞綵燈,並穿插粵劇、木偶戲等非遺演藝活動,春節假期日均吸引約3萬名觀眾入園「睇燈」。
「灣區非遺不僅體現了厚重的文化積澱,也為香港旅遊産業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源。」香港港九勞工社團聯會主席林振升認為,香港應努力打造「非遺+旅遊」的優質品牌,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大型非遺市集和工作坊,建立非遺基地及景點,以吸引更多游客來港深度游覽。
攜手推動傳承創新
近年來,粵港澳三地依託人文灣區發展建設契機,積極推動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發掘、保護、傳承、推廣與創新。
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非遺項目活態傳承,培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擦亮嶺南戲曲、嶺南美術、廣東音樂等特色品牌;香港特區政府最新公布的《文藝創意産業發展藍圖》提出,推廣嶺南文化特色,推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包括推出「香港非遺月」等,並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澳門特區政府則以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等為契機,定期推出不同主題的「非遺零距離工作坊」,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非遺保護傳承事業。
「大灣區非遺項目雖豐富,但各城市間缺乏統一規劃和協同合作,各自的特色活動和文化內涵未得到系統整合與全面展示。」黃家倫建議,大灣區應整合資源,統一策劃組織非遺展示與推廣活動。同時設立大灣區非遺創新發展基金,鼓勵非遺傳承人、文化創意企業及科研機構合作,開發更多非遺創意産品和衍生服務。
香港蒲窩青少年中心連年舉辦非遺傳承工作坊等文化活動,其董事蔡德昇表示,香港各界對做好非遺傳承、推廣及教育工作有着普遍共識。他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定期舉辦非遺活動,以增加公眾對非遺的了解與參與度。「現在的年輕一代對文化創意産業有相當大的興趣,期待更多香港青年可以投身保護及推廣非遺的工作中。」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