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上的大灣區」加速釋放「青引力」-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
當前位置:首頁>>正文

「軌道上的大灣區」加速釋放「青引力」

發布時間: 2024-07-10 來源: 中國青年報

  二十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盛會必將對中國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産生深遠影響。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46年來,三中全會已成為中國改革前進的號角,在不同時期,對中國改革開放進行頂層設計、戰略布局,推動着中國這艘巨輪破浪遠航。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46年改革開放、砥礪前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全方位進入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作為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中國的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面勝利,全面實現小康,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也是人類減貧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與此同時,我們在「一國兩制」、全過程人民民主等方面的探索,也讓中國道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堅實。

  時代賦予我們機遇,時代也呼喚我們創造。奮進新時代偉大征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年輕人正在各個戰線踐行改革創新、勇於挺膺擔當。在三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本報推出「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改革開放」欄目,記錄在經濟、科技、文化等不同領域改革創新的成就,展現青春奮鬥者的風采。

  ——————————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

  灣區融通,交通先行。

  5年來,「軌道上的大灣區」從藍圖變為現實,為大灣區的聯通融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40多年前,粵港澳大灣區這片改革開放潮起之地,如今作為「一點兩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記者注),正在新時代續寫「春天的故事」。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5周年。大灣區也一步步實現了從藍圖到實景的跨越。當前,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規則機制、科技創新、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作為「特區中的特區」,深圳市前海開發區對年輕創業者釋放了強大「引力」,這裏成為很多香港青年「北上」逐夢的「第一站」。據統計,目前,在前海工作、生活的香港居民超過1萬人。深圳幻影未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王聰就是其中一員。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裏,他「跨界」到虛擬數字人領域,開啟創業之旅。90後創業者陳永強的公司也從大灣區出發,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全景攝影設備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玉閣看來,改革正在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而且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沒有止境」。

大灣區「半小時經濟生活圈」加速形成

  不久前,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通車,深圳與中山「牽手成功」後,兩地車程縮短為半小時,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群自此融入「半小時生活圈」。

  在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謝寶劍看來,深中通道的開通為粵港澳大灣區東西兩岸要素流動和融合發展,推動深圳、香港的服務業、高技術産業更好地輻射中山、珠海和江門等西岸城市提供了新契機。

  張玉閣認為,未來,隨着港澳車輛「北上」可通行口岸的增加,港澳車輛或可以通過深中通道更便捷地往來港澳與大灣區內地城市,進一步推動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當下,「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愈發頻繁。據港珠澳大橋邊檢站統計,截至7月7日下午,經港珠澳大橋出入境的香港單牌車突破100萬輛次,粵港澳大灣區融合迎來新里程碑。

  「港人北上消費潮」也備受關注。一到周末,臨近深圳福田等口岸的商場「含港量」就變得非常高,很多港人來這裏購物,甚至有香港人到深圳買一周的菜。據香港入境事務處數據,6月29日至30日,103.7萬人次港人出境,其中79.7萬人次北上,佔比約77%。

  此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他也關注到,每逢周末或長假,很多香港居民到深圳等大灣區內地城市游玩,與當地居民交往。在他看來,「這也是因為我們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面做得有成效」。

  「港人『北上』消費的趨勢不容小覷。」張玉閣關注到,港人「北上」消費先是到深圳,隨後是廣州、東莞、珠海等大灣區內地城市,再通過高鐵延伸到長沙等城市。隨着京港、滬港夕發朝至高鐵的開通,港人「北上」向着更多、更遠的城市拓展。不少香港青年一路深入了解各城市,這將對港澳青年加深對祖國的了解以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産生正面影響。

  謝寶劍關注到,這5年,大灣區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有力支撐粵港澳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流動,推動高端要素向這裏集聚。同時,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成效顯著,重大科學裝置和一批國家實驗室落地,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快速發展。香港和澳門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加速融合,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今年3月,隨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下簡稱「橫琴合作區」)封關運行,橫琴合作區建設邁入新階段,越來越多澳門居民選擇來橫琴合作區生活、工作、創業、游玩。

  下班後,在橫琴的單位打了飯,帶回澳門吃,飯也不會變涼,這是橫琴合作區執委會副主任、廣東省政府橫琴辦主任聶新平的澳門同事的日常,也已成為很多澳門居民的日常。

  聶新平表示,橫琴合作區封關運行後,琴澳一體化的趨勢愈發明顯,兩地往來的便利化程度越來越高,「這為琴澳一體化發展打開了一扇大門」。

  大灣區交通「大動脈」正在不斷完善。未來,廣州南沙將通過南中高速萬頃沙支線這個「超級接口」連接深中通道,實現與珠江口東西兩岸的互聯互通。

  張玉閣認為,深中通道進一步將深圳前海和廣州南沙兩個粵港澳合作重大平台連接起來,將中山翠亨新區和東莞濱海灣新區特色平台密切連接,分工協作,更加有力推動廣東構建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形成核心引擎,帶動大灣區向協同化、一體化發展。

  「隨着『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提速,大灣區『半小時經濟生活圈』正加速形成。」張玉閣認為,未來,大灣區會形成一個「通勤都會區」,即人們可以選擇在一個城市生活,在另一個城市工作。城市與城市相互融合,選擇「雙城記」生活工作的人會更多,一如現在的成渝「工作生活圈」、京津冀「工作生活圈」。

要素流動便利的大灣區展現勃勃生機

  當下,一個要素流動便利的大灣區正向世界展現它的勃勃生機。

  這樣的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條件下建立的。在謝寶劍看來,這既是粵港澳大灣區區別於國內其他城市群甚至國際灣區的根本特徵,也是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獨特優勢。同樣,這也帶來了諸多挑戰。

  如何促進粵港澳三地互聯互通?深化改革開放是灣區融合發展的出路。

  「5年來,以重大合作平台為主、特色合作平台為輔的協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和制度創新的先鋒。」張玉閣表示,橫琴、前海、南沙、河套4個平台在大灣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深化合作中,發揮着試驗示範作用,推動粵港澳人才、資金、科技要素跨境流動更加高效便利,引領粵港澳全面合作向縱深推進。

  一個要素流動高效的大灣區提供了更廣闊的機遇,讓大灣區內的産業鏈更暢通、人才鏈更融通,讓大灣區內地城市與港澳的協作有了更多可能。

  一邊在珠海的工廠生産玻璃幕墻等房屋結構模塊,一邊在香港的工地開工建設,同時通過智能系統匹配工地的需求。在這些房屋模塊被運到香港啟德新急症醫院後,中建國際醫療的建築工人再進行拼裝,便可以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

  「用科技賦能建築建造,實現了工廠生産與現場施工的同步,大大節省了現場工作時間,提升了施工質量,同時給現場施工創造了更安全的環境。」中建國際醫療董事長張毅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科創機遇澎湃,建築科技産品可以在海量應用場景中不斷升級,變得更具生命力和實用價值。

  張毅介紹,香港啟德新急症醫院建成後將擁有2400張病床,預計每年可提供超過140萬人次的專科門診服務,是香港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他也指出,啟德新急症醫院這樣的超大規模項目需要許多專才,香港的專才不夠,他們便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建設了一支國際化、多元化的專家團隊,既有內地來港的專才、高才及本地人才,也有外籍專家。

  來自菲律賓的屋宇設計工程師TimTolentino加入了這個項目,在他看來,香港是一個特別安全的城市,他不僅可以在這裏發揮所長,還可以與很多優秀的人同行。

  「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中國的灣區,也是世界的灣區,不僅給中國帶來了人才紅利,也要為世界帶來人才紅利,讓我們既引得進來,也要走得出去。」在張毅看來,如果大灣區要成為世界級灣區,這裏肯定要是世界人才的匯集之地,要把規則、機制更好地對接、銜接起來。他也談到,香港的建築業採用的是國際標準,「這也為中國智造走向世界創造了機遇」。

續寫「春天的故事」

  「每一項具體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都是重要的政策突破和制度創新,都是小中見大的改革開放。」張玉閣説,5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着力推進「一國兩制」,以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為核心的制度型開放,以「就高不就低」等原則,打通粵港澳要素流動障礙,營造趨同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通過粵港澳深度融合,有效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實現更好發展。

  在他看來,在「一國兩制」背景下,香港和澳門作為自由港,其要素流動政策高度開放。在軟聯通方面,內地的開放程度低於港澳的,可以向港澳看齊;內地在某些方面比港澳做得好的,港澳就朝內地方向靠近。如果做到這一點,「大灣區就會變成在世界上開放度最高的地區」。

  針對大灣區「一點兩地」的新定位,張玉閣指出,大灣區處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交匯點上,尤其是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大灣區必須做得最好、走在最前列,必須繼續在改革開放中領先一步,去啃「硬骨頭」,為國家改革開放探索新路徑。

  謝寶劍建議,下一步,粵港澳大灣區繼續深入推動軟聯通,一是突破要素流動障礙,形成粵港澳三地新質生産力要素的順暢流動,開闢新質空間;二是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産業創新,推動創新成果轉化;三是充分發揮港澳的比較優勢,讓灣區更好地聯通世界;四是充分推動三地社會、文化的融合,推動人文灣區建設,推動三地「心聯通」。

  青年興,則灣區興。大灣區的發展為青年提供了無限機遇,青年接續奮鬥成就大灣區的光明未來,青年與大灣區雙向奔赴。謝寶劍表示,四大平台作為港澳青年參與灣區建設的平台,演繹了很多成功的鮮活案例,為青年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參與和共享國家的快速發展。

  港企茵塞普科技創辦人余廣滔就把目光投向了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這裏解決了他和創業夥伴的「煩惱」和後顧之憂。入駐園區以來,他和團隊利用昆蟲生物轉化、運動控制、環境控制和AI算法等技術,解決了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蛋白質供應短缺等問題,讓有機廢棄物資源「華麗變身」。他的企業就像一顆種子在前海「發了芽」,今年營收已超千萬元,進入快速增長期。他説:「深港青年夢工場讓我們創業跑出了『前海速度』。」

  前海管理局科技創新處副處長范國良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説,很多來前海的人都帶着科技成果,特別是港澳青年,他們希望將這些成果轉化成具體産品,投放市場,也實現自我價值。「很多人已經實現了夢想,也有很多人正在實現夢想的路上」。

  作為一名90後創業者,影石創新聯合創始人陳永強介紹,在大灣區兩個小時的車程範圍內,可以匹配到所有供應商,對於他們這種做電子産品的企業來講,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可以讓他更專注於創新、市場、銷售,「這是其他城市甚至是其他國家不能比擬的,在全球範圍內找不出第二個同時可以具備這些要素和條件的區域」。

  「我們是一家在大灣區成長起來的企業,大灣區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充滿機遇的環境。」陳永強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的科技創新高地,尤其是在研發領域,深圳政府對企業研發投入給予了大量的支持和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大灣區建設正朝着世界一流灣區邁進,作為大灣區的建設者和受益者,陳永強在這裏追尋着更大的夢,也和夥伴們一起,在新時代書寫自己「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