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正文

粵港澳協同創新 大灣區生機盎然

2022年06月16日 18:14:53 來源: 光明日報
分享到:

  日前,粵港澳大灣區內又一舉世矚目的工程——深中通道通過一次大考:工程海底沉管隧道對接突破4000米,正在向最後1000米發起衝刺!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印發3年多來,以深中通道為代表的各項硬體、軟體工程建設不斷推進,這片集聚約8600萬人口,創造出超全國經濟總量十分之一的區域,在邁向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征程上,“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平台發力 增強軟硬聯通推進機制突破

  2021年9月17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下簡稱“合作區”)管理機構上午剛正式掛牌成立,澳門人盧德忠下午就來到合作區綜合服務中心,為自己即將投入運營的會展服務企業,申領到了營業執照。

  截至今年4月底,合作區新設澳資企業超430家,2021年底登記就業澳門居民同比增長114%。用蹄疾奮進、熱火朝天來形容成立僅9個月的合作區,恰如其分。

  成立以來,圍繞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産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産業、現代金融産業等四大主攻産業,橫琴推出一系列利好措施。目前,合作區科技型企業超10000家,金融業持牌金融機構約80家,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2300億元。各大産業全面開花。

  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範,率先在改革開放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創新,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賦予合作區的重要使命。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推動‘一國兩制’的新實踐。通過在大灣區深入探索體制機制創新,能夠不斷豐富‘一國兩制’的內涵與實踐,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説。

  合作區法律事務局代理副局長王彥表示,今年合作區準備推出40多項規則銜接清單,預計近3年實施100到120條規則銜接具體事項,全方位、系統化推進琴澳規則有序銜接。

  除了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有效縮短區域內通勤距離的“硬聯通”建設,讓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實現便捷就業生活的“軟聯通”,也是大灣區規劃建設的重中之重。

  “港澳工程專業人才可以在南沙評職稱了!”來自香港的工程師閆澍説。2021年,作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的廣州南沙,出台首部關於港澳專業人才在內地申報職稱的規範性文件。

  目前,在粵納入就業登記管理的港澳居民超8.51萬人。隨着職業資格認可、標準銜接範圍持續拓展,在醫師、教師、導游等8個領域,以單邊認可帶動雙向互認,已有3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註冊執業資格。

  隨着“灣區社保通”政策落地,截至2021年年底,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達27.92萬人次。全省建成“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體系,累計孵化港澳項目超2300個、吸納港澳青年就業達3400餘人。

  創新集聚 為灣區高質量發展賦能助力

  “這裏是我們創新創業的福地。”在深創業、從事無創血糖監測設備研發的香港青年何耀威這樣誇讚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下簡稱“河套合作區”)。

  “作為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台,這裏區位優勢突出,跨境接壤得天獨厚;制度優勢突出,一區兩制條件獨特。”河套合作區建設事務署負責人介紹,河套合作區“1+N”規劃體系已基本形成,科研載體快速聚集,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創新成果逐漸顯現。

  一系列機制和服務方面的創新,讓“香港科研機構、人才+深圳空間、轉化”的深港科創合作模式,在這裏煥發新的活力。香港科技大學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深圳平台執行院長李世瑋感觸頗深。“香港科技大學於2020年5月正式成立香港科技大學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是第一個入駐合作區深圳園區的香港高校。”李世瑋説,目前正從産學研三個面積極規劃孵化器、實驗室、培訓中心,希望最終建成國家實驗室級別的科研機構。

  “樓下科研,樓上孵化。我們在創新實驗室引進的項目,均可以在我們自己孵化器裏進行成果轉化。”作為李世瑋團隊的博士後,邱幸如今也成了扎根河套的一名創業者。在他看來,匯聚深港兩地的技術、産業、創投等資源的河套,讓他在創業時更多了幾分底氣。

  “河套不僅在供應鏈、人才、政策等硬體方面基礎過硬,營商環境和服務等軟體也扎實有效。”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CEO馬健説,大灣區是國家的“南風窗”,輻射着整個中國廣袤的資源,未來在投資、産業鏈、市場更緊密地結合,生機勃勃,萬物競發。

  在匯聚了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廣州國際生物島等多個科創引擎的廣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灣區+創新”,成了催生新發展動能的最新戰略。航空輪胎動力學大裝置、人類細胞譜係大科學研究設施、慧眼大設施工程、全球首個納米生物安全研發中心等一批項目,正接踵而來。

  廣州開發區總經濟師顧曉斌表示,3年來黃埔區堅持“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黃埔所能”,主動謀劃推進“灣區+”戰略,一大批重大項目獲准,科創水平高質量提升。

  合作交流 讓宜學宜游人文灣區走向世界

  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於7月2日正式向公眾開放。7場開幕展由香港故宮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共同策展,將以輪換方式展示914件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

  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到,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故宮會是實踐這一願景的重要里程碑,香港故宮必定成為國際矚目的香港文化新地標。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人文灣區的建設要有與大灣區整體目標相匹配的標杆,即打造一個文化創造力興盛活躍、文化産業體系完善、文化交流的國際化水平極高、文化消費動力充足的優質文化生活圈。”3年多來,人文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印證了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蔣述卓的觀點。

  《綱要》出台3年多來,以嶺南文化為紐帶,粵港澳三地搭建文化産業展會、論壇、研討會等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平台,支持文化企業開展項目合作,推動各類機構在理論研究、人才交流與培訓等領域開展合作。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主席唐英年表示,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也勢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旅程的嶄新起點。香港將更好承擔起文化橋梁的重要角色。

  粵港澳三地在教育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也在駛入“快車道”。在日前廣州南沙發布的2022年科技創新十件實事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今年將順利開學”名列其中。

  港科大(廣州)候任校長倪明選表示,“港科大2.0”將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推動知識轉移創新,以新科技孵化新興産業,真正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引擎。

  《綱要》發布以來,據不完全統計,除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外,大灣區內地9市包括香港大學(深圳)、香港城市大學(東莞)、香港都會大學(肇慶)、香港理工大學(佛山)等在內的多個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項目,進入了籌建或動工階段。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以及學分、學歷、學位和技能等級互認互通等工作的開展,大灣區教育合作方式也在不斷創新。高校除了合作辦學,還可以合建實驗室。深圳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8所高校與港澳高校合建的實驗室,就被立項為2020年度粵港澳聯合實驗室。

  “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一方面擴大了廣東高等教育特別是高水平高校的規模,另一方面契合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對特定領域高水平人才的實際需要,有助於補足各地高等教育機構布局的短板,推動實現區域高等教育結構的優化升級。”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協同發展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余暉表示。(來源:光明日報)

01009003002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65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