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正文

堅持“國家所需、澳門所長” | 澳門緊抓灣區機遇 探索科創之路

2020年08月03日 18:04:40 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

  面積狹小,經濟結構相對單一,澳門的“小桌子”上如何唱好科技創新“大戲”?

  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澳門正在走出一條發揮所長、借力發展的科技創新之路。

  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裏,青年創業者們揮灑青春、追逐夢想;澳門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中,試劑研發工程師夜以繼日進行試劑配製研發;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澳門引領和參與的一項項交叉學科的前沿研究項目正在落地……澳門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努力在科技創新上有新突破、新作為。

  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 匯聚創新創業同行人

  6月29日,一場頗具意義的紀念活動——大灣區創業高峰論壇暨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五周年志慶,在與澳門一河之隔的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舉辦。

澳門青年創業谷。圖片來源:南方日報客戶端

  地處珠海橫琴主幹道環島東路,花園式園區環境和科技感建築風格,5年來,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已累計孵化項目433個,引進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0家,為30家企業融資5.03億元,成為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的重要平台。

  澳門青年周運賢是具有多年創業經歷的“老創客”。2015年,周運賢在珠海市橫琴新區創立了一家從事反向電商的技術性互聯網企業“跨境説”。兩年內,公司獲3000萬元天使投資,擁有多項發明專利及多項自主知識産權。

  無論是接受創業導師輔導、專家進行項目評審等環節,還是對接融資平台,都讓周運賢在創業谷中“找到了同行人”。“國家發展給澳門創業青年帶來巨大的機會。公司將積極通過跨境電商推動內地和葡語系國家的産品及服務經澳門更加便捷地進入彼此市場,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周運賢説。

  有這樣想法和感受的,不止周運賢一人。據統計,以澳門青年創業谷為示範,橫琴新區的孵化器總投資12億元,孵化器內企業已達231家。創業谷累計引進96位高層次專家人才,其中包括5位院士及80位國家特聘專家,協助創辦創新型科技企業86家。

  擁有澳門籍青年或澳門高校畢業生成員的創業團隊,進駐該孵化器均能享受到從場地減免到獎補、通關便利等一系列“政策包”,如今孵化器內約80%的創業項目來自澳門。

  珠海市橫琴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吳創偉介紹説,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2015年啟用以來,通過打造“空間載體+創業生態+運營機制”的立體孵化模式,為青年們尤其是澳門青年創業者提供了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創業培訓、投融資等全方位的優質服務。該園已實現市級、省級、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三級跳,並且陸續被授予“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眾創空間”“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粵港澳科技企業孵化器”等30余項資質。

  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 借力轉化科創成果

  坐落在橫琴新區的澳門大學新校區,道路寬敞、空間開闊,一幢幢風格各異的大樓與綠地、水域交相輝映。新校區建設了5座全新的科研大樓,讓澳門大學的各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有了全新的發展空間。

學生在澳門大學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實驗。新華社 張金加 攝

  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澳門有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中有3家依託澳門大學建設。

  如何用好這些國家重點實驗室,將智力成果充分轉化為生産力?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為此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市場。

學生在澳門科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實驗。新華社 劉金海 攝

  澳門科技大學的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近6年來獲得國內外專利授權逾180項,以數項國際專利為載體,澳門科技大學與廣東企業合作,成立公司並在橫琴註冊分公司。另外,在IT領域,澳門科技大學與企業合作在橫琴成立人工智能公司,公司研發的商業機器人已經逐步市場化,銷量可觀。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劉良説,回歸之前,人們幾乎無法將“科創”與“澳門”建立聯繫。回歸後,在國家和內地科研院所的支持下,澳門科創能力不斷提升。

  事實上,澳門科創成果內地轉化,已經成為澳門科技創新依託的主要模式。今年上半年,在橫琴新註冊的澳門創業項目有37個,科技創新類企業比例達59.6%,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産學研示範基地落戶橫琴,澳門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均在橫琴設立分部,可為優秀科研項目提供産學研全鏈條成長環境。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分析,澳門經濟産業結構單一,土地面積狹小,産業擴展的空間十分有限,而面積較大、開發較少的橫琴島為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提供承接空間。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形成,將進一步加速灣區科創人才的流動,推動越來越多的澳門青年到內地發展。這一趨勢要求澳門與內地城市間搭建起適宜兩地青年發展的平台。

  “沒有‘一國兩制’,就沒有今天的澳大。”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認為,澳門大學的發展是“一國兩制”在澳成功實踐的重要佐證和生動詮釋,更是創新的範例。澳門大學在珠海建立的科技研究院於2019年10月底揭牌,搭建了澳門與內地的科研機構、企業單位合作的便利平台。在宋永華看來,得益於內地和澳門在人才、資金等方面更加緊密的聯繫,澳門大學成功搭建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靠着優越的教學和科研條件,吸引了眾多全球頂尖人才來到澳門,將共同推動澳門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發展。

  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 形成創新網絡發揮協同效應

  澳門大學行政樓前豎立着幾根特別的智能燈柱,除了最基本的照明功能外,上面還集成了視頻、聲音、振動、氣溫、空氣質量等多個傳感器,燈柱底部一塊屏幕上,播放着各類信息。這正是澳門大學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産品。2019年澳門大學與科技部簽署合約,承擔國家“物聯網與智慧城市關鍵技術及示範”重點專項的研發任務,這是該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澳門大學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賈維嘉教授説,澳門在面積上是一個小城市,但較小的地域反而正適合進行智慧城市物聯網的試點,這也是國家智慧城市物聯網專項研究的“中小城市部分”委託給澳門來做的原因之一。

澳門西灣湖一帶景色。新華社發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澳門在其中應如何定位,要怎樣發揮優勢?澳門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米健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大灣區將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資訊、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這是澳門首次與廣州、深圳、香港三座城市一起入列頂層設計的科創陣營,對於澳門來説,能成為其中的一個支撐點,是機遇亦是挑戰。澳門應緊抓機遇,獲得自身的跨越發展,真正實現經濟社會多元發展。

  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行政委員會主席馬志毅介紹,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科技部在推動大灣區科技創新布局、加強國際科創合作方面廣泛徵求澳門特區政府科技主管部門和澳門科技界等的意見,明確澳門在大灣區的功能定位,打造澳門創新發展新優勢。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理事長崔世平認為,澳門的經濟結構單一,在科技創新和實體産業方面比較薄弱。通過灣區城市群的合作,尤其是與廣州、深圳這兩個創新能力在全國都處於前列的城市合作,可以帶動澳門科技創新水準的提升。

  “目前,澳門特區政府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委員會下設立‘創新、科技及智慧城市發展專責組’,正積極部署、加快對接和布局,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澳門要充分發揮國際化及多元開放的優勢,堅持‘國家所需、澳門所長’,推動澳門科技創新發展實現新的飛躍。”米健説。(人民日報 毛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