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勝利

2015年08月19日 11:58:06 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

  中國抗戰是指1931年至1945年歷時14年的抗日戰爭。在這場艱苦卓絕的偉大鬥爭中,各愛國黨派、各社會階層、各團體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到處燃起抗日的烽火。全國人民英勇反抗侵略者,表明了與侵略者血戰到底、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決心。

  全國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産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社會各階層紛紛投身到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中。上海、北平、天津等大中城市的工人群眾紛紛組織抗日義勇隊、宣傳隊,支援前線,參軍參戰。教師學生以及宗教界、婦女界等都建立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救亡組織。1937年7月,上海一批社會名流成立上海抗敵後援會,蔡元培等組織了上海文化界救亡救國會;何香凝、宋慶齡倡議成立了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9月,沙千里等組織了上海職業界救亡協會,等等。這些抗日團體在淞滬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民族工商界人士也表現出高昂的愛國熱情。他們踴躍認購救國公債,為前線將士捐贈物資。華中、華北地區的許多工商界人士抱着與敵人鬥爭到底的決心,把自己的企業搬遷到西南和西北後方省區繼續從事生産,以支持長期抗戰。上海著名實業家胡厥文等克服重重困難,積極組織民營廠商內遷。進步實業家沈鴻在八路軍辦事處協助下,將其五金廠的機器設備經西安遷往延安,為陜甘寧邊區工業生産發揮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中國各少數民族也投身到抗日救國的洪流中。從北到南,從朝鮮族、滿族到壯族、瑤族、黎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民為保衛中華民族利益,維護祖國獨立和統一,對日本侵略者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東北,朝鮮族、滿族等少數民族群眾積極參加抗日武裝鬥爭。在大青山,蒙古族和漢族群眾組成抗日武裝,成為大青山抗日遊擊戰爭的主力。在各敵後抗日根據地,少數民族建立起抗日救國會等愛國團體和抗日武裝,在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1938年1月10日在冀西阜平召開的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不僅有共産黨員、國民黨員、各抗日軍隊和抗日群眾團體的代表參加,有工人、農民、開明紳士和資本家的代表參加,還有蒙、回、藏等少數民族的代表,以及五台山的僧侶代表等參加。在少數民族的抗日武裝中,冀中回民支隊和渤海地區回民抗日遊擊隊最為有名。冀中回民支隊由回族共産黨員馬本齋擔任司令員,人數最多時達2000餘人。他們英勇抗敵,屢建戰功,受到群眾擁戴。冀中軍區曾通報嘉獎回民支隊,授予“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的錦旗。為掩護馬本齋的母親,冀中獻縣東辛莊的許多群眾不懼敵人的威逼,被打得死去活來仍守口如瓶。最後馬母見情不忍,挺身而出。在敵人威脅利誘,要她寫信勸兒子投降時,她痛斥敵人説:“我是中國人,一向不知有投降二字。”最後絕食而死。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抗日英雄。

  新疆各族人民也為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僅據募捐一項的統計,自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新疆各族民眾共捐款折合大洋322.617萬餘元,金銀首飾2萬餘件,除1938年購買戰鬥機10架送往抗日前線外,其餘均匯往抗日全國後援總會,支援抗戰。其中,1938年3月13日,新疆庫爾勒縣維吾爾族婦女然比汗,捐抗日救國後援款票銀75萬元。11月6日,阿克蘇區溫宿縣農民沙海阿洪將父親遺留的部分朝汗路費捐作抗日捐款,並稱:“全國抗戰,民很願親赴前方,共同殺敵救國,奈因交通不便,並家務關係,未得前往,故將所有一半自願捐助,以助前方多買幾種槍彈,多殺幾個敵人,好給我們中國報仇”。沙海阿洪這位山村農民熱烈捐款救國的表現,表達了少數民族群眾的愛國之心。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也以各種方式支援和參加祖國的抗戰。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上海八一三事變的第二天,東南亞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等立即發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1938年10月,東南亞各國的40多個華僑救國團體的代表在新加坡集會,一致決議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推選陳嘉庚為主席,莊西言、李清泉為副主席,其分支機構遍佈南洋各國,廣泛開展募捐活動,籌集抗戰急需物資,組織華僑青年回國參軍參戰。1939年2月,南僑總會應國民政府軍委會西南運輸處的要求,代雇機工即汽車司機和修理工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前往新開闢的滇緬公路和西南各省服務。先後有3200 餘名南僑機工回國服務,他們克服路險、雨滑、瘧疾乃至敵機轟炸等種種艱難險阻,以忘我的犧牲精神為祖國搶運戰需物資。在美洲,致公黨創始人司徒美堂於1937年10月發動美國紐約市54個華僑團體,成立紐約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號召僑胞募捐支援祖國抗戰。波士頓、舊金山以及南美一些國家的華僑,歐洲、澳洲(大洋洲)等地的華僑,也先後建立了支援祖國抗戰的各種團體,進行抗日宣傳,抵制和阻運日貨,籌集現款和物資,購買救國公債,組織人員回國參軍參戰,增強了祖國的抗戰力量,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貢獻了力量。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對祖國抗戰在經濟上的支援是巨大的。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國國民政府陸續向國內外發行救國公債、國防公債及節約儲蓄券等多種債券,總數達30億元。到1942年,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認購總數達到11億元國幣,超過發行國債總額的1/3。而且戰後這些公債並未償還。所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購買的這些公債如同捐款一樣,全部無償地貢獻給了祖國的抗戰事業。為了支援祖國抗戰,華僑紛紛“增寄家費以益外匯”,僑匯連年保持在較高水平上。數額巨大的僑匯收入,不僅可以填補中國對外貿易的巨額逆差,同時作為硬通貨,還被用作發行紙幣的基金,起到了鞏固國民政府法幣幣值、維持戰時經濟的作用。這也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從經濟上支援祖國抗戰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野蠻侵略,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團結一心,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場關係民族生死存亡的偉大鬥爭中。全體中華兒女冒着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李蓉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