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品味澳門城區:有溫度的“世遺”

2014年12月15日 10:39:16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歷史城區的議事亭前地是外來游客必到之地。(陳曉星攝)

  在澳門的老城區漫步,你不僅感受到歷史沉澱出來的溫文寧靜,而且,你就是走在“世遺”之中。澳門整片舊城區,包括20多座建築及相連的廣場、街道,於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內地老城區也不少,有些歷史遠長於澳門。但澳門歷史老城區與眾不同,它是“活”的。它既是景觀,也是生活區。澳門人在其中居住、開店、做禱告、聽音樂會。在這裏,歷史與生活水乳交融,毫無違和感。

  老城區約有3平方公里,形似一片長樹葉,由前地(類似於廣場,通常是一圈建築圍出一片空地)和細小的馬路巷弄組成。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亞婆井前地被榕樹濃蔭覆蓋,周圍是一圈鵝黃、粉紅、淡藍的葡式民宅,黑白兩色的葡萄牙小石在地面鋪出舒緩的海浪,買菜的老婆婆在畫上悠然走過;一旁巷弄裏,鄭家大屋的木門悄然打開,土生葡人門衛面露微笑,發出無聲的歡迎……

  説老城區是“活”的,除了因為它有生活的溫度,還因為它氣色鮮潤,絕無一般老城的破敗與塵埃。近代澳門雖然歷經劫難,但城市始終沒有遭遇大的戰火,加上澳門人的精心維護,讓老城猶如一塊玉,越是切磋琢磨,越是溫潤柔和。

  比如崗頂劇院,作為中國第一座西洋劇院,康有為曾在此看過歐洲馬戲,但澳門人直到今天還在裏面聽音樂會,無需擴音設備,音效好到最後排的聽眾能聽到號手換氣。又如議事亭前地的仁慈堂,外表如舊,內裏紅色實木樓梯和地板一塵不染,配上燈光櫥窗,房間內裝上玻璃墻和玻璃門,老建築也可以用冷氣,兼具現代生活功能。游澳門老城區,不是隔着百年看冰冷歷史,而是走進活生生的歷史。

  澳門老城區的老建築,幾乎就是一部澳門近代史。老城的南邊,媽閣廟面朝大海,煙火四時不斷。400多年前,葡萄牙人從這裏首次踏上澳門的土地。當水手問這是哪兒時,當地人答曰“媽閣廟”,於是就有了 “MACAU”這個流通國際的名字。

  往北走,鄭家大屋講述的是一個衰敗陳腐的大國思考如何自強的故事。大屋的主人是鄭觀應,120年前,他在這裏寫下《盛世危言》:“欲攘外,亟須自強;欲自強,必先致富……”

  再往前,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的聖老楞佐教堂高踞在台階之上。1582年,這座教堂迎來了一位震撼中國的人。30歲的意大利神父利瑪竇,帶着中國人從所未見過的自鳴鐘和油畫,帶着畫滿珍禽異獸的世界地圖和歐幾裏德的幾何原理來到了澳門……

  “老建築是歷史的載體,好像樹的年輪,一圈圈的記錄下歷史的真相。”澳門的歷史學者陳樹榮曾對記者説,歷史城區對澳門社會的意義不可替代。因為“對人類來説,歷史被割斷將是很大的挫敗”。

  細細品味老城區,你會了解、記住並愛上澳門。如澳門流傳的那句老話所説:“喝下亞婆井的水,你就再也忘不了澳門。”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