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澳門居民總收入情況

2014年11月15日 16:22:20 來源: 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
分享到:

  回歸以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指引下,堅持和維護自由市場經濟制度,致力完善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積極推動整體經濟復蘇和發展。隨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本地居民總收入持續增長,特區政府財力大大增強,住戶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企業稅賦進一步減輕。

  一是受益於經濟增長本地居民總收入大幅增加。根據已有數據,2002-2012年,本地居民總收入由547.1億元(澳門元,下同)增加到3017.2億元,增長4.5倍,人均本地居民總收入翻了兩番多,由12.5萬元增長到53萬元,根據世界銀行排名,2012年位居亞洲第二、世界第六位。同期本地生産總值(GDP)增長5倍,人均GDP增長3.7倍,本地居民總收入基本實現與GDP同步增長。

  二是低稅負條件下實現了政府財力的增強。回歸初期,特區政府僅有3億元的財政盈餘和24億元的財政滾存。隨着澳門整體經濟特別是博彩收益的快速增長,特區政府的財政收入持續大幅攀升,公共財政年年保持盈餘。1999-2013年,財政收入由169.4億元增至1759.5億元,增長9.4倍。外匯儲備大幅增加,由最初的28.6億美元增長到現在的161.5億美元(2014年9月),增長4.6倍。

  澳門實行簡單低稅制,總體稅負水平較低,澳門財政收入主要源於較高的博彩稅率和博彩稅的大幅增加,1999—2013年,博彩稅佔財政收入的比重從28.3%上升到76.4%。

  三是居民收入大幅增長,民生福利水平大大提升。廣大居民從經濟跨越式發展中獲益,回歸以來居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1999-2013年,人均月工作收入中位數從4920元增至12000元,居民存款從842.8億元上升至4324.3億元,增長4倍多。根據五年一次的住戶收支調查,2012年全澳住戶每戶家庭月均收入4.1萬元,是1998年的近三倍,低收入居民住戶數量逐年減少;衡量居民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數由1998年的0.43下降到2012年的0.35,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到相對合理的水平。

  隨着政府財力進一步充裕和財政支出向民生領域傾斜,澳門的民生福利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目前已領先周邊地區,處於世界中上游,具體表現為:教育體系逐步完善,實現15年免費教育,學有所教基本實現;醫療保障體系明顯改善,居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公共房屋建設逐步推進,保障水平有所提高;社會保障事業快速發展,養老保障基本覆蓋成年澳門居民;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體系日益健全,弱勢群體獲得全面幫助。僅現金福利方面,就包括:現金分享、醫療券、住宅單位電費補貼、學生津貼、持續進修計劃、豁免房屋稅和部分印花稅、減免職業稅和額外退稅等政策。1998-2012年,政府各項津貼佔住戶收入的比重由4.1%增加到9.4%,2012年政府津貼和福利轉移帶動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由0.38下降到0.35,政府轉移收入有效縮小了居民的收入差距。

  四是低稅負制度鼓勵企業擴大生産。澳門具有稅種少、稅率低、稅負輕等特點,其中,企業所得稅最高只有12%,是全球低稅率地區之一。近年來特區政府還實施了減稅、免稅、退稅等政策,第四屆特區政府宣布將繼續實施稅費減免,免收所有營業稅、小販牌照費、街市攤檔租金、鮮活食品檢疫費、人壽及非人壽保險印花稅及銀行手續印花稅等,預計將使政府一年少收21億元的稅費。這些措施的實施,可以緩解當前企業生産和經營成本上升的情況,有助於增加企業收入,調動生産積極性,促進澳門經濟多元發展。

  有研究指出,經濟增長無法自動惠及所有人,需要政府確定改善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則,推動澳人向上流動。2014年新任行政長官崔世安在參選政綱中提出,將研究建立財政盈餘分配的長效機制,令民生保障制度有充沛的財政盈餘支撐,努力實現財富公平、合理和制度化的分配,改善基層就業收入;同時提出在維持大企業發展的同時,將深化研究為中小企業創造發展空間,努力形成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