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舞出澳門

2014年11月15日 15:46:47 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

  轉載自2014年09月12日《人民日報》(作者何瑪麗)新橋是澳門的低窪之地,過去每逢下雨必定水浸。回歸後,特區政府着力改善地下水道,新橋區變得日益繁華。

  早期的澳門婦女聯合會就設在新橋區杜嵐校長(澳門知名教育工作者)的住宅內,後來搬到渡船街。筆者在上世紀80年代就參加婦聯的活動,結識了許多姐妹。

  在澳門婦聯的節慶晚會舞台上,常能見到一群姐妹,隨着優美的旋律翩翩起舞。她們除了表演漢族舞蹈外,還有朝鮮舞、新疆舞、彝族舞等。演員們多是婦聯會員。早在上世紀80年代,婦聯就成立了舞蹈班,教授民族舞、社交舞,最初是為了豐富會員的康體生活。而舞蹈班走上舞台表演,説起來也有18年之久。那時排練場在婦聯的水坑尾會所內,由會員中能歌善舞者擔任老師,編排了不少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

  1996年為慶祝香港回歸而排練歌舞《喜洋洋》時,舞蹈班的成員從20多歲到50多歲,她們全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因為只是業餘演員,沒有什麼基本功,一切都得從頭開始。她們犧牲休息時間,苦練了一年!大家在練舞過程中從素昧平生到相互幫助,志同道合,最後成了好朋友。

  隨着澳門回歸祖國,有着數萬會員的婦聯得到政府重視。渡船街婦聯綜合服務新大樓落成後,舞蹈班有了更大的練習空間,也得到婦聯的資助。早年這些演員們的演出服全由自己負責,有些服裝借來時又臟又舊,全靠自己加工,有的修改服裝,有的弄頭飾,有的繡珠片,演出後煥然一新地交還,令物主喜出望外。有些舞蹈需要道具,她們也都自己動手製作。

  18年來,舞蹈班的成員因工作、家庭、搬遷等各種原因而不斷改變,但如宋代朱熹《觀書有感》雲:“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舞蹈班10多年來有人退出,也有新人不斷加入,始終保持相互支持、健康向上的氛圍,顯示出強大的凝聚力。

  如今,舞蹈班已成婦聯文藝表演的主力軍,參加每年的各種慶典節日、大三巴巡游,還經常到內地演出和交流,足跡遍佈湛江、廣州、珠海、惠州等地,廣受好評。18年過去了,這支來自新橋的舞蹈班已經長出豐滿的翅膀,舞出新橋,舞出澳門,也舞出自己的美麗人生。